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儿园民俗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
摘要:把传统舞蹈融入到当地幼儿园课程中,尊重提炼原生态艺术形态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并从教育输出中得以显现,让幼儿从小浸润本土家乡文化,,促进非遗的传承教育功能。
关键词:非遗传承;文狮舞;特色园本课程
前言:
周口传统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过年、节庆日遍布各城镇乡村,是周口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文狮舞艺术被列入多个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随着非遗观念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遗艺术,带入到幼儿园的课堂,让幼儿了解亲近,用课程化的手段融入到幼儿园的特色民俗园本课程形中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以“非遗”文狮舞为研究媒介,将文狮舞中特色的元素提炼分析,以音乐、歌舞、服饰道具、民间故事等元素作为生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把传统舞蹈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并从教育输出中得以显现,最终让幼儿从小浸润本土家乡文化,品味家乡文化韵味,潜移默化接受并热爱周口文化。
1.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1.1基本概念界定
学者们普遍认同非遗是先人们创造传承至今仍具有丰富价值的文化事项,非遗的价值也决定了非遗可被利用和急需保护的特性。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母语文化”,幼儿教育绝不能忽略了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幼儿园教师对本土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了解甚少,对本土民俗活动、民间故事和传说很少听说,对当地民间典型的文化符号、民俗仪式和舞蹈活动更是无从知晓,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彰显空白,对本土民间优质艺术资源在幼儿阶段的传承的研究迫在眉睫,对本土民间优质艺术资源在幼儿阶段的传承任重道远[1]。
2.研究意义
2.1响应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精神
2017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文狮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在校园中传播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参与了解到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让学生更了解本土生长的文化,浸润家乡情怀;作为优质非遗艺术资源,也希望通过校园来传播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非遗艺术代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2.2开发文狮舞非遗资源,探索实施幼儿美育德育教育功能
以“非遗”文狮舞优秀资源文化融入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各活动之中,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家乡多彩文化,了解周口地区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感受河南地方民俗的内涵,让幼儿从小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喜欢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美好情感[2]。
3.文狮舞文化在幼儿园特色民俗原本课程开发策略
3.1“请进来”和“走出去”,以人为本的课程建构
幼儿教师是课程设计的引领者,如何更好地把文狮舞艺术元素进行教学活动转化,要对深入的理解和熟悉文狮舞内涵和外在形式。园内邀请通过组织调研,走访民间老艺人,邀请文化馆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幼儿园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来交流,对其文狮舞特有的仪式活动、舞蹈形式、伴奏音乐进行深入了解,提炼出可用的信息和教学元素,以节庆文化和乡土文化为基点,凝练爱我家乡、幸福家园、祈福祝愿的精神内涵,构建园本特色的本土性民俗课程。
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和活动设计中,抓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在充分保持传统民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创造,以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对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再组织幼儿在厚实的民俗文化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感知、观察,注重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做到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3.2以传统节庆文化为基点,开发家乡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
利用传统佳节各种纪念日,把周口文狮舞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和幼儿主题领域活动教学中。教室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以河南本土地方民间素材的图片、道具和各具特色的舞蹈元素进行装扮,让幼儿潜移默化的熏陶家乡本土的艺术元素。从五大领域课程出发,设立主题如“家乡美丽的传说、神奇的家乡舞蹈”等进行语言类、体能类、艺术类的课程设计。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本地区民间艺术元素,理解传统艺术蕴含的祈福纳祥,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激发幼儿艺术的感知里、审美力和创造力。
在艺术领域方面。结合民间传统音乐改编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歌和童谣,让幼儿感受民间音乐的感染力。文狮舞的表现形式、动作特点、典型元素、道具音乐等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编创,探究本土特色幼儿园韵律活动。在美术手工类活动中,教幼儿进行各种彩绘画粘贴等教学。在健康领域方面,园里可以与一些幼儿体育机构合作,老师结合自己所学,通过改编成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然后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在社会领域方面,老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合作表演,因为文狮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幼儿可以在表演中培养团队协作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
在语言领域方面。教师通过具有童趣的语言把文狮舞的传说讲述给幼儿,以文狮舞的历史渊源以及神话传说让幼儿进行语言表演,用戏剧的手段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使幼儿了解文狮舞的由来,结合文狮舞的传说让幼儿理解所影射的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精神祈愿;同时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媒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幼儿通过对于家乡和祖国美好祝福,完成爱国爱乡精神的教育的辐射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传统舞蹈融入到当地幼儿园特色园本课程中,从环境创设、融合性的主题活动、特色游戏等模块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幼儿园的特色园本化课程教学,不仅符合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继承和发扬优秀本土民间艺术文化,呼吁家乡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陶智晴. 谈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幼儿园传统特色[J]. 才智,2019(35):200.
[2]汤夺先,王增武. 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论析——以当代桐城歌为例[J]. 文化遗产,2020(04):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