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发现、探索、创作
——大班幼儿“亲自然”课程的实践案例研究
【摘要】“亲自然”课程是顺应幼儿本真发展,尊重幼儿身心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开放、灵动,动态且富有创造性。在“亲自然”课程中,大班幼儿始终处于主人翁的位置,教师要立足幼儿的生活环境,及时抓住幼儿兴趣点,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培养幼儿发现、探索、创作的能力。
【关键词】亲自然;发现;探索;创作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幼儿收获经验、发展“知情意行”的重要手段。但是身处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往往很少能够接触到“自然环境”,这对开展“亲自然”课程就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于是幼儿所处的幼儿园、社区等绿化带、小公园成为了有效的教育资源,本案例中的自然资源就是园中绿化带里的一棵树,孩子们在与大树互动的过程中,亲近自然,深入探索,在“亲自然体验”中获得多方面成长。
一、亲近自然,唤起兴趣
自然中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事物,对于大班时期的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师应结合身边的自然元素,积极开展以幼儿兴趣为导向的活动,这样可以在了解幼儿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特点,不断地、积极地引导幼儿更自主地、持续地学习,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使幼儿在各方面都能够更加自由和愉悦地进行发展和成长。
苓苓和杨杨在教室阳台建构区游戏时,发现有一枝“花”越过了窗户来到了教室的阳台。两个孩子兴奋地大叫,引来了其他的孩子们。大家围在一起讨论这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是花,有的孩子说是果,有的说是叶子,争论不下的孩子们决定去问别人,于是大家请苓苓画下了问题,并通过一场小小的竞聘秀,自主报名,说说自己能当上代表的理由。最后,又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派彤彤和阳阳去幼儿园咨询。孩子们询问了小王老师、门卫爷爷等。最后,门卫爷爷告诉小朋友,大家看到的不是花,也不是叶,而是一种干果,叫蒴果,它的外面有一层皮,里面分成三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会有小种子。
窗外来了个“小花仙”,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探索的机会。是“花”?是“叶”?是“果”?牢牢抓住小朋友观察的兴趣,聆听孩子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就会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和发展空间。随时保持对教育的敏锐感,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偶然”也可以变成一连串的惊喜。
二、真实表达,主动探索
自然的环境带给人的往往都是舒适、自由的感觉,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更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发现、想法和情感。随着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对于蒴果的喜欢与日俱增,他们会在科学区观察蒴果颜色的变化,在美工区记录蒴果的造型,在表演区讲述蒴果的故事......
为了让“小花仙”一直留在我们的阳台上,孩子们和阿姨做了约定,每天的窗户不要关,让“小花仙”就这样在我们阳台里“住”了下来。进入10月后,天气渐冷,轩轩在建构区游戏时,提出要把窗户关上。但是铭铭不同意,两个孩子为此吵了起来,谁都不服气谁。其他孩子知道后,也分成了对立的两派。“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吹不到风,又能让小花仙继续留在我们教室里呢?”孩子们都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苓苓提议:“先关一半窗,然后上面我们可以用东西挡住,这样露出来的地方会小一点。”孩子们都觉得可以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去找合适的材料。下午有孩子找到了点心店餐桌上的布。第二天苓苓则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塑料袋,她说可以拼起来,做成塑料膜;轩轩从家里带来了一次性桌布。
哪种材料最合适呢?小朋友们先摸了摸材料,进行了比较,发现一次性桌布太薄,容易破,塑料袋厚一点,但数量不够,布大一些,但是也不知道够不够。因为孩子们个子比较矮,同时也考虑到安全问题,在孩子们的指挥下,由我来帮孩子们完成安装的任务。装上布后,孩子们发现布有点短,下面还留着一大条缝。孩子们很苦恼,这时轩轩说:“可以把塑料袋缝在布上,应该会好一些。”于是大家又向阿姨要了针线,把塑料袋缝在了布上。这下子,孩子们高兴了,“小花仙”又能留在我们教室啦~
“开窗”、“关窗”的矛盾,引起了孩子们的争执,让孩子们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作为成人,我们带着爱与喜悦与儿童在一起,与儿童“共情”,让幼儿自己决定“留”与“不留”。作为教师,我们带着结构化的分析与解读,理性看待“留”的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深度思考,在两难情况下,如何选择一个平衡点,尝试两全,相互协调,共赢。
三、自由展示,创作美好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乐土,也是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重要媒介之一,大自然给幼儿们提供了许多奇妙的美好,孩子们为了留住蒴果的美,用贴画和花草纸的进行了创作,但孩子们收集的蒴果越来越多,消耗量远抵不住收集速度。孩子们犯难了:“蒴果除了能做贴画和花草纸,还能怎么用呢?”但是一时之间谁都没有好办法。
这天,小朋友们在纸艺工作坊游戏,丁丁和瑶瑶在染色区游戏,他们看着染纸区域的材料说:“叶子能染出漂亮的颜色,水果也能。那我们教室里的蒴果行不行呢?”他们去教室拿了一些蒴果,然后把它们放在木臼里,捣了起来。两个小朋友,捣了很长时间,终于捣出了一点点汁水,他们拿了一张餐巾纸,直接蘸取了一些,有一点点绿绿的,孩子很兴奋,但是蘸了一点点就没了。怎么样才能提高效率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这时,瑶瑶发现了榨汁机,她问:“榨汁机能打水果,打叶子行不行呢?”于是我们一起阅读了说明书,将水和蒴果一起放了进去,果然,榨汁机的效果比木臼快很多,没一会儿,就有绿色的汁液出来。孩子们很兴奋,尝试着用这些汁液进行了“对印画”,孩子们还给这些对印画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
结束语:在本次探究蒴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体验参与者,而是提出想法、自主探索、实施操作的主体,在活动中孩子们感知自然生活环境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通过“留住蒴果”获得了创造“美”的能力,孩子们能感知并发现周围自然环境赋予给我们的惊喜,通过主动探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旅。
参考文献:
[1]蔡幸蓉,朱海艳.幼儿园主题活动与园内自然资源结合初探——以大班主题活动《枇杷乐》为例[J].家教世界,2021(06):6-7.
[2]叶屏屏.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班课程故事《水稻》[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0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