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课程思政和翻转课堂的《建筑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分析

朱萍
  
学术·社科集
2021年10期
浙大城市学院 310015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而翻转课堂则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途径,本文将基于课程思政和翻转课堂的双视角出发,浅析《建筑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为本课程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做出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翻转课堂 建筑企业管理 重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教高(2018)2号文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作为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之一,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方式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

《建筑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建筑企业管理学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管理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不像有的学科那样可以单纯通过定量分析与计算去求解最佳答案,也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模型和答案。这也使《建筑企业管理学》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难度,需要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本课程的德育教育主要围绕建筑业的职业道德进行,根据课程的教学体系,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教育内容有机融合。通过网络或与业内人士访谈等方式,搜集建筑业的现实案例,与学生探讨建筑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筑企业员工职责感问题和职业道德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随着教学内容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深入,德育教育也会贯穿本课程教学的始末,始终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教育作为建筑企业管理教学的头等要务。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专业知识构架中找到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并进行无缝对接,构建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实施重点在于将思政元素深入融合到建筑企业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

难点在于寻找具备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和能令学生动容的痛点。

二、建立知识-能力矩阵,结合建筑管理管理学案例完善CDIO课程项目

基于CDIO理念,明确本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结合毕业要求和预期学习成果,调整并优化现有的建筑企业管理学课程CDIO项目,进一步完善符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筑企业管理学课程能力矩阵大纲,并对照教学内容逐条细化课程学习目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有的CDIO课程项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CDIO课程项目,以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知识-能力矩阵。

实施重点在于运用CDIO理念,深度整合建筑企业管理学的教学模式。

难点在于设置合理的CDIO项目,综合训练学生的管理学思维与实际运用能力。

三、借助BB教学平台和章节思维导图,实施翻转课堂

基于BB教学平台,根据建筑企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制作自学PPT和章节思维导图,并将其发布于BB平台;通过预设课堂讨论题,学生须提前完成预习和小组讨论,有三个章节还采用了小组大作业形式进行PPT演示和汇报,并进行课堂提问和交流,这种学习模式有助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从而逐步构建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建立管理学特有的“博弈思维”,为开拓思路,启发创新提供了契机。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从以往的理论讲授为主到问题导入、案例分析为主,基于案例分析来梳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借助各种平台,将翻转课堂落到实处,实现课前预习前提下的课堂充分交流与讨论。

重点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

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分解,对课前预习质量及翻转课堂效果的把控。

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双师”制教学体系构建

想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理论驱动型的教育方案,使教学更加密切结合企业实际,教学的重心从纯理论讲授转向更具有应用型的经验与理论相溶式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师制”模式,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运动,通过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使学生在实际的调研和学习中掌握管理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来发现、分析、解决管理者所面临的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企业一线专家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沟通与对接,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在企业一线的实践应用情况。

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平台实现深度的“校企双师”制教学。

难点在于寻求各种渠道实现学生下基层的目标,带着提纲去调研,接触真实企业的现状,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五、改进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过程评价

探讨个性化、多元化、鼓励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分标准,取消形式单一的期末考试,将学习过程中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BB平台测验、小组大作业执行情况等纳入评分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管理思维能力的体现情况,注重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以及对核心管理学概念的灵活应用情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和考核关键点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实现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合理。

重点在于合理制定评分比例标准,构建个性化、多元化且切实可行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难点在于过程性评价量分标准的具体设定。

六、定期进行教学跟踪和反馈,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通过手机App评分,期末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观察并收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评估教学改革效果和学习成果,从教师层面反思课程的整体教学,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注意观察和收集学习反馈信息,反思教学成效,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重点在于教学效果的定期跟踪和持续改进。

难点在于大量反馈数据的处理以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评判。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