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梳理相关文献,找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不足,构建我国校园足球的长效发展保障体系,助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提高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
1.体教融合颁布背景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的手段,也是整合我国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的优势资源改革创新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动力。“体教融合”理念是对先前体教思想观念、体制及执行上偏差的矫正与超越,“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的目标就是要纠正青少年培育中体育与教育分离,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2.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2009年10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在青岛天泰体育场举行。这标志着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足球项目走进校园,成为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第一次由两个部委(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表文件倡导在中小学校园开展一项体育项目。此次活动全国初步确立44个布局城市, 为期10年。我国校园足球拉开帷幕,各项活动有序展开,如教育员培训制度、足球裁判员培训制度、足球布点校校长培训制度、各级各类联赛建立等,这些有力措施促进了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和阐释。要求发挥足球育人功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校园作为普及、开展足球运动的重要场所,同时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使青少年通过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真正让学生享受足球,通过足球规则体验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养成正确的道德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学将足球列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足球课的学时比重。重点进行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布局,计划在2020年达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同时提高女子足球学校的比例。相关政策的执行,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路径。
3.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发展问题
3.1社会意识不高
目前,国家已经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发展,甚至已经将校园足球看作实现中国足球梦的关键。然而,仍旧有部分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严重,认为学生参加足球训练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成绩,且家长也会担心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受到意外损伤,这就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限制。同时,部分家长与教师认为,运动员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其根本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足球活动。为了不对入学率造成影响,部分学校在表面上大力宣传各种体育活动,实际也只是简单地组织一些足球运动项目,根本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7]。合理、科学的认知能有效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当前,参与足球特色学校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主体、家庭主体和社会主体。由于三者之间对于校园足球的治理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因此校园足球发展缓慢。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单一地把校园足球看作体育项目,当学生面临小升初、中考等重要考试,家长担心参与足球训练以及比赛会影响学习成绩,一旦成绩有所退步,便会叫停孩子参加足球运动。
3.2管理体系不健全
通过实现体教融合,即教育和体育两部门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好的协同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尽管两部门在不断完善后,使得基本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机制仍旧处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中,但随着校园足球的不断发展,校园足球活动在各个层面上都是由教育部门负责主治、发展以及管理,体育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系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产生严重限制。目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三大治理主体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治理能力:第一,由于未接受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足球运动各方面知识了解不足,不具备参与足球特色学校治理的能力。因此,家庭主体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社会主体中的市场主要从获利方面与学校展开商业合作,更加追求利益而忽视足球本质的育人功能,与学校的合作集中在提供训练和服务中,对足球特色学校治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并且,社会体育组织在足球特色学校治理中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所有相关资源的输出与输入缺乏强有力的核查,导致出现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现象。
4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审视及思考
在新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全方位的保障是维持发展的基础,但在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保障问题一直层出不穷,直接影响了发展速度[8]。其一,场地设施、器材的保障,直接影响了校园足球的正常开展;其二,校园足球培养的足球人才被职业俱乐部签下后,原学校无法获得相应补偿,导致学校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其三,校园足球培养人才若未被上层俱乐部选中,后续发展与未来将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大量有足球天赋的学生无法继续进行训练;其四,校园足球专门教师与教练的薪酬无法得到保障,教师长此以往会缺乏动力,教练会因为薪酬问题,不愿意参与校园足球教学训练,而多数参与教学训练的教练自身专业能力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需求,因此,构建完善的新校园足球保障体系是重点的基层建设。其中,最被关注的是学校保障与社会保障,对于学生来说,学校需保障学生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并保障校园内有相应场地与器械供学生学习与训练以及比赛。对于教师教练而言,学校需保障有基本的资源,来帮助教师与教练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以及帮助教师与教练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还需保障其工薪待遇。
参考文献:
[1]秦旸,邱林.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校园足球演进历程、发展逻辑与时代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0):59-67.
[2]杨国庆.论新时代“南体模式”新发展——关于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学研究,2020,34(4):1-10.
[3]王大鹏,姜明金,李国强,等.我国校园足球改革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