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的一大组成部分,基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素质教育成为一大空话,所以生活作文渐渐提上教育日程,但一直未贯彻到底。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初中语文写作话题,探讨“生活教育”理论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发展,深刻体现“生活决定写作,教育源于生活”,为教育的本质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活教育;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生活作文
引言
为了改变作文迎合考试这一现状,“生活作文”逐渐提上日程,但还在起始阶段,并且大多仅停留在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上,并没有根据理论知识真实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初中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找到二者的切合点。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写作语言丰富化、写作表达流畅化、写作生活兴趣化、写作态度积极化。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来源
陶行知受到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思想的影响,他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修补和转化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其含义是:“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1】将生活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的构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教育的本质: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陶行知说明生活就是教育,所以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的好坏就是教育色好坏;其次,他还指出,人从出生起就在生活,所以教育便随人的出生就有,而当人逝世教育才会随之消失,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倡导“终身教育”;最后,在生活中受教,在教育中更好地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相对应的。
2. 教育的范围: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里的东西太少,将教育从学校涉及社会,就扩大了教育领域。更主要的是,学生从学校出来最终是要在社会上立足,“学校即社会”是把学生圈就在学校这个笼子里,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甚至脱离了社会这个实际活动场所来空谈教育,导致学校与生活脱节;而“社会即学校”是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墙壁,将生活、学校、社会三者联系在一起。
3. 教育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这件事,就是要在田里学、田里教、田里做,对应教育法即是在教是根据学的方法,学是根据做的方法,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教,教和学以做为中心,没有做的教和学都不能真正作数。“行是知之始”就是这个道理,在教育上亦是如此,只有劳力兼劳心,万物真理便可幻化成知识形成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写作教学
(一)初中语文写作板块教材与生活分析
由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话题可看出,初中的写作话题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提出三点建议,其一学会生活,将生活理论贯彻日常生活中,丰富校园与校外生活;其二挖掘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写作镜头,感悟精彩瞬间,锁定写作素材;其三化妆生活,学会把精彩素材通过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感人先感己的方式构造写作结构。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写作的三个维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即学校”是与把教育圈就在学校的过时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生活不起实际性作用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教育有深刻启发。“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即“学情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作文教学的三维度。
1、生活决定作文
“生活决定作文”倡导“生活即作文”,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社会生活是学校教育的原生态教育内容。有幸现场观摩王君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写真的秘密》,王老师说:“写作无难事,只要真小新。”因为“真人真事真感情,大情大气大文章。”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要转变写作的观念写,写作不是任务,更不是考场上的得分工具,写作是为了表达真情实感,是为抒发自己的思想需求而存在,是主动、自主、积极的活动。“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2】,“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写作时学生往往无从下笔,而在微信、QQ、微博、日记等一些社交软件上却“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作文与生活相互转换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并不是否定学校教育作用,而是在学校教育上扩大教育的范围,但是也不是刻板地把社会搬入学校,这二者的联系点就是写作。写作的目的就是将生活的一地鸡毛变成艺术。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废话,更不是日常生活的重现,而是站在审美的高度,将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一番审视,再加以筛选、提炼、取舍,然后聚焦到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加以学生夸大、变形的描写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在写作内容上要跳出语文、跳出学校的包围圈,在写法、技巧上又要遵循语文的教法,自然就能将生活的一地鸡毛变成生活和语文结合的艺术。
3、教学合一,写为中心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4】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首先,教师要“教学写合一”。陈鹤琴先生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5】”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目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时“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梁启超先生在《作文入门》中认为,“因为无论什么文,学生会不会作,跟老师会不会教都有绝对的关系”。【6】教师先是学生再是教师,或者说台下是学生,台上是教师。教师指导写作教学的顺序应是:先写后教,边写边教,教学合一。然后,学生要“教学写合一”。写作的重点是下笔,教师的指导不宜过多,写作的技巧和规范不是理论出来的,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将审题、立意、素材、结构等方面理论全部倾力相灌,而这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作文教学要即时即练,指导学生学、做合一。最后,坚持多样的评价方式并及时改进,就已经达到指导写作的目的。
(三)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写作教学需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7】重点在于教师教学方面的调整、改革,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几方面的调整。
1、教学目标生活化
话题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写作欲望的契机。传统的作文命题来自于教师的要求或者教材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命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在作文上的要求过多,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又比较笼统地灌输;学生只会一知半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含糊其辞,脱离实际,并没有实际功用。所以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让学生审题立意贴近生活,写作命题贴合生活,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审题贴近学生自己的心灵,故而,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热点话题,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论文话题。例如“游戏”话题、“母爱”话题、“做家务”等,贴近生活。
2、教学方法生活化
要改变学生写作从功利性转化为实用性,再就是要积累素材,并不是在阅读时积累几个好词好句好段,也不是在生活中积累几个有意义的场景,而是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精神和技巧、积累优秀作品的构思、描写、组织、抒情等。这就免不了平时的生活化训练,将生活中发生的小事结合教材名篇的写法重新构思成为一篇新的佳作。注重激发学生写作思维,写作成果怎么样,主要看学生的思维、组织、构思的能力,将阅读课和写作课有机结合起来,然后从借鉴——仿写——自成体系。例如朱自清的《春》,在文中作者是先总写盼春,然后具体写绘春,最后总写颂春,这个明晰的写作过程就是和生活中做一件事是不谋而合的,就可以迁移到写作之中。
3、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文的本源就是生活,生活经历是写作的积累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作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要自觉关照生活,描述真实生活的状态以及给学生带来的独特感受,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将生活的实事加工改造形成具有情境的“仿真”式作文。作文内容生活化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写作前“体验生活”,经过实践的内容更有话说,更有感言。初中写作话题“学会记事”记的是生活之事,“发挥联想和想象”由生活之事进行延伸,“学会抒情”抒的是生活中人或事之情,“怎样选材”选的是生活中的点滴等等。
4、教学过程生活化
作文指导生活化需五个方面:观察、感受、想象、思考、写作。
第一,观察。学生写作的学习方式要从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主,学生对生活发生的一切要有自己的观察,不是漠视生活的一切,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细心观察生活,积极思考,那第一步便是要面向生活。
第二,感受。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而有些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毒害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没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写作,自然无法打动别人,欲打动别人想打动自己。
第三,想象。首先,想象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日常生活的重现,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经过人脑的思维进行变形和改变进行的创造。老师常说学生的文章没有现实性,没有真情实感或者太幼稚太枯燥,这因为没有将真实和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前者没有真实基础的想象,后者缺乏想象。要诱发学生做有思维的基于真实的想象。
第四,思考。学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作文都是给一段话,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从某一方面自拟题目进行写作,思考的方向有很多,学生不能人云亦云,怀有一颗好奇和怀疑的心,独立思考和批判。
第五,写作。最后进行写作,教师要营造自由创作的生活化课堂氛围,主要师生形成平等对话,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毕竟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年龄和兴趣。
5、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写作评价只注重单一教师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动态的写作过程,呈现一个相对主观臆断的评价原则,从而导致作文指导缺乏指导性。应当遵循新课标对写作的评价建议【8】 写作前中后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写作评价不再只是在作文上打上一个分数或者等级,随便几句评语就可以轻易断定一篇作文的价值,要就整个写作的全过程来评价,包括写作目标、写作情感与态度、写作过程与方法、写作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应是一个静态和动态并驾齐驱的生活化评价过程。
6、教学反思生活化
教学反思分为教前反思和教后反思。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先反思自己是否自学到可教学的程度,能否担当起教学的职责。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是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预计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学生有没有学会,还有哪些目标没有达到或达到的力度不够,这些都要以写作的中心“生活”进行评价。
结语
突破写作教学的传统老路,不能仅解决教师怎么样改变教学的方法,而是在教学中,要贯彻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寻找一种可以将写作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契合点,即走生活化的写作道路。初中学生不管在生活经历还是个人情感上已经具个性化,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解读语文课程是具有生活性的,光“生活”二字就出现了20多次,可见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之重要,因此生活化作文是教育时代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思想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第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7.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第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7.
[4] 黄中业,孙玉良主编.五经格言名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
[5] 吴宾主编;王建洪,刘杰,蔡建国副主编;梁俊杰,姜妮,郭慧华等编.师经为师之德/为师之道/为师之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01.
[6] 梁启超:《梁启超作文入门:夏丏尊开明作文讲义28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31.
作者简介:毛群(1998.02-);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