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鹿清溪
  
学术·社科集
2022年9期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中心小学 山东东阿 252200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关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文章以“家校合作”的思想为切入点,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关键词】家校共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乡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并加大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投资。因此,在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和数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大阵地,儿童一生的大部分生活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教育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的观念刚刚形成,这个阶段,开展“家校合作”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全方位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学校和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与老师、学校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日益突出,但家校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目前,一些乡村学校和父母对合作共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往往是学校单方面地给父母灌输教育知识,而父母在教育中却一直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进行相应的教育,而不能称之为“家校共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下意识地把教育看成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也不到位。很多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当老师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而不会去追究孩子犯错的真正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家长们已经和学校沟通过,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对孩子进行了教育,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在实施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差异,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常常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造成了整体的教育效果不佳。

三、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与家长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为了达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与父母进行互动和沟通。对每一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不管是学困生的父母,还是学优生的父母,都要一视同仁,以防止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问题,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基本情况,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家长的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老师要取得所有家长的信赖,然后,通过沟通与互动的机会,时常将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见闻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由于农村地区往往存在留守儿童,因此老师不但要与家长进行交流,还要与其他家长进行积极的交流。在家庭和学校合作中,要积极激励父母,增强他们的教育参与,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2.加强家校共育的力度

要有效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成效,提高家长的自信心,教师要主动地引导,让学生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握好正确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向孩子父母报告他们的进步的优劣。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增加家长的教育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同时,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微信,在微信群里进行家长们的交流,老师们也会充当起倾听和引导的角色,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家校共育,肯定父母在学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家校教育活动形式创新

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家校的各项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可以主动组织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有效的家校沟通方法,可以让老师和父母面对面地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成绩。所以,开展家长会,对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通过“展览会”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小作品,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的优点,并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师要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学校,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生理与心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推动“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

4.开设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实施“家校共育”,其目标在于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乡村学校要充分了解这种现状,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与掌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制定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用专业的心理老师,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调整学生的情绪、心态,防止其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思维。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乡村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严峻,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并加强与父母的协作,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娟.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01):238-239.

[2]陈佳伟.“家校和育  向阳而生”——论家庭教育“管养教”模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31):6-7.

[3]王君琴.家校共育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亚太教育,2019(07):179.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9.07.14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