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途径

李福军
  
学术·社科集
2022年12期
集宁区教育局研修中心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发挥学校的主阵地和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校历史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初中历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

一、初中历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地区民族团结,加快建设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而青年人是未来的主体力量,因此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民族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民族关系,才能不断为地区发展接续培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家国人才,才能不断推动本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二)有利于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历史的全方面,充分发挥历史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不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群体环境,这有利于教育学生在统一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促进校园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初中历史。而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是一项“跨学段”的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初中肩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责任,注重不同学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把握不同学段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关联,这有利于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衔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初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有利于初中接续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初中历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联系生活,深化民族情感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内容时,总是有种陌生感、隔阂感,甚至会认为历史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只是课本里面的记载。实则不然,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教材也有很多生活缩影,我们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到历史学习中,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解到“服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文化传承、民族自信等角度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身穿“奇装异服”的人穿梭于各大漫展,也会看见一些热爱汉元素、国风等服饰的人在人群中行走,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现象同服饰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各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来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加深学生对当时文化背景的了解,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面来说,这种现象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教师可以将之进行深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有很多华人将中国元素带到了国外,在外国街头高唱国歌、弹奏我国古曲等,教师在讲解到相关历史内容时就可以将这些生活现象放在导入环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受到这些爱国行为的熏陶,深化学生的民族情感。

(二)借助情境渲染爱国主义氛围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情境渲染最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历史知识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因素,教师应将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借助具体的情境来构建爱国主义氛围,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培养。在“秦汉统一”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可以将秦兵马俑、长城、地动仪等的模型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情境中,学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直观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接受。由此来看,如果我们讲解到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也能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巧用近代史,开展延伸式学习

在初中历史近代史教学中,可以尝试大单元式教学,打破一课一节的限制,开展主题式教学或项目式学习。教师设定学习主题或任务,然后小组讨论分解主题或任务,布置任务,各小组承担不同方向的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寻访本地的红色遗迹资源,挖掘红色人物。例如,铁人精神主题式教育;抗联遗迹寻访主题式教育等。这种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打破了历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亲历那段历史,从而感知历史就在身边。当然这种寻访也可以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VR漫游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例如在烈士纪念馆参观、参观抗联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等。同时,结合地区实际开展红色主题的研学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学习资源,例如开展以“抗战研学路,红色龙江行”为课程主题的红色研学,以东北十四年抗战历史为知识背景,以“保卫家园、奋勇抗战”“顽强不屈、不怕牺牲”“斗智斗勇、永垂不朽”“坚持不懈、取得胜利”构成四大课程活动。通过研学活动,体会十四年抗战的拼搏与艰辛,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学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不仅关乎自身前途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初中近代史教学,要采取有效路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持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叶敬玉.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有耳环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9(2).26-27.

[2]赵有为.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J].学苑教育,2020(9).42-23.

[3]王宇宁.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0(29).68-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