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辩证去认识善意的谎言与诚信的关系

乔秀英
  
学术·社科集
2022年22期
武川县第三中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1700

【摘要】任何事物本身都具有两面性,但需要知晓的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当中,诸多事物都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其中,善意的谎言本质上依旧是谎言,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其出发点的不同,使得“善意的谎言”也成为了一种诚信的表现,其中善意与谎言结合的情况下,谎言原本的贬义也就荡然无存了。但是目前来看,社会当中仍旧具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善意的谎言与诚信的关系认知不清晰,甚至部分不法分子开始利用这一点做出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因此,在本文中就将辩证去认识善意的谎言与诚信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阐述善意的谎言的两面性。

【关键词】辩证方式;认知角度;善意谎言;诚实守信;研究分析

前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就是其中之一,其中诚信是一种良好美德,善意的谎言同样也是一种美德,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具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但需要知晓的是,善意的谎言依旧是“谎言”,这与诚信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混淆了善意的谎言与诚信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善意的谎言与诚信的关系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定的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对于善意的谎言与诚信的关系认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一、善意的谎言与诚信都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从中能够看出,无论是从一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诚信都具有较强的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善意的谎言,其虽然具有诚信的部分表现[1],但是本质上依旧是“谎言”,这与诚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关系、对立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善意的谎言没有存在的必要。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残疾青年谎称自己家有马,正需马草,他的谎言可以让“我”安心读书,难道我们应该指责他不讲诚信吗?《唯一的听众》中,音乐教授称自己耳朵聋了,使“我”有信心继续练琴,难道我们应该指责他不讲诚信吗?《用心灵去倾听》中,苏珊用那只小鸟“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一善意的谎言消除了一个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难道我们应该指责苏珊不讲诚信吗?

从中能够看出,善意的谎言与诚信一样,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而言之,善意的谎言虽然在“说谎”[2],但是这些谎言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并且是无碍于诚信的。

二、善意的谎言并不有悖于诚信

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善意的谎言究其本质来说出发点是“善意”的,所以社会和人民群众会从主观上认可这一行为,甚至部分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会高于诚信。

而所谓的诚信,从本质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守信言行合一的行为。从传统道德观来说,这种言行合一的行为符合了它的评判标准,而善意的行为举动又是传统道德的另一个认同点,从而产生了矛盾,甚至部分人民群众看来,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3]。

但是需要知晓的是,事物是辨证与统一的,追根溯源,在传统的认知中,最根本的辨识标准还是对“人”的利弊价值判断,“诚信”之所以被倡导和宣扬,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它利于人们社会交往的正面发展,言行一致符合大众的社会公俗。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善意的谎言这一行为更加侧重于“善意”二字,而这里的善意,符合传统道德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完全认可“善意的谎言”是有悖于“诚信”不具备公认性。但有悖于“诚信”不一定是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取向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善意的谎言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从诚信的角度上来说,并非所有的“诚信”都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发现,过于诚实,不会灵活变通,会导致部分人在人与人交往中受挫,会产生一些难以避免的误会和矛盾;但是坚持诚信则不会,只要坚守做人有诚信,就一定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因此,不必过于纠结善意的谎言的谎言本质[4],只要坚持内心的善意、内心的诚信即可。

结论: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针对善意的谎言与诚信之间关系的辨证认知了,从文中阐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善意的谎言和诚信之间并非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反而,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有些谎言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过失,有些则是为了自己或他人说的善意的谎言,但善意的谎言具有着良好的存在必要性,对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必武.让“善意谎言”走向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前台[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15-17.

[2]王艺凝.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J].少先队小干部,2015(06):31.

[3]毕传高.诚信与善意的谎言[J].读写算(小学高年级),2014(10):13-15.

[4]张莲花,邹广根.小议诚信与“善意的谎言”[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4):50.

作者简介:乔秀英,女,汉族,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诚信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