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探析
——以重庆万州高级中学为例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阶段,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课程,其发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有着关键作用。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应用背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渗透教育路径进行探究,以更进一步地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内涵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它从根本上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三个问题。立德树人,“立德”是途径,“树人”是目标。“立德”与“树人”互为辩证,而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1、立足于国家层面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教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立足于社会层面的需要
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传承力量,与我们的社会道德、核心价值观应该相融,学校及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民族复兴发展,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德”放在最前面,尤其是我们正处于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教师面临的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去引导他们。
3、立足于学科教学基本任务的需要
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就是说他们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三观的关键时期,最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程作用关键不可替代,在教学中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态,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关于“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分析
1.存在教育目标“狭窄化”倾向
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还处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仍然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把升学录取率作为指向标,进而重智育胜于德育,因此导致德育缺位,在见习过程中就发现有学生由于考试压力过大,学习任务过重,而导致心理抑郁,不得不进行心理干预。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要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2、教师重视知识传递,忽视德育渗透
以重庆万州高级中学为例,该中学安排每个班级每周的《道德与法治》为2个课时,由于该课程在考试中总分为50分,且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因此课程时常处于“边缘化”,得不到学生重视,被学生定义为“副科”。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更多的是知识的传递,勾画“考试重点”,片面的强调知识的落实和知识框架的构建,而忽视了课程内在的人文性,忽视了德育的渗透,很少结合书上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法单一,学生收获不大。
3、在学生层面,忽视其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部分教师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是满堂灌,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所谓主科学习负担过重,在课后被布置过重的作业,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少,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够,这样也间接导致本门课程不被重视,其次笔者发现初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置简单,且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向符合,教师要做得不仅仅是简单陈述书上的知识,更多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又把“立德树人”与培养德智体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根本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德才兼备,重视又红又专。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学校在办学中既要重视智育,也要重视德育,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和谐发展。
2、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作用原则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和亲和力。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学生全程被动的接收知识,比如笔者在讲述到初一《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情绪管理的内容时,最后环节则是通过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结合所学及自己经验,如何调节情绪,通过活动,既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段、内容、学情有自己的独创性和差异性,但教育行为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政治学科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因此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勇于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以春风化雨的形式不断感染学生,为祖国培养跟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研究[J]. 罗梅英. 成才之路. 2019(36)
[2]基于初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分析[J]. 李会英. 学周刊. 2020(03)
[3]九年制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策略[J]. 李志东,麻家云. 西部素质教育. 2019(22)
[4]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 冯丽梅. 西部素质教育. 2019(22)
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向秀梅,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重庆黔江区,出生年月:1990.10,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