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刘冰 李娜 郭常勇
  
学术·社科集
2022年34期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淄博 25503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同时也提出了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素质能力、就业能力的要求,以及“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办学思路,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做好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寻全新的教育模式,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应用面广泛、应用要求较高的专业,其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产教融合”概念出发,提出了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设方向以及优化策略,旨在帮助职业院校做好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以及人才就业能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产教融合”概念

随着我国对于产教融合深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开启了新的篇章。产教融合主要内容为职业学校,针对自身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将职业院校传统的单纯教育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人才培养与产业经营融合的新型经营模式,并促进对于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总体来说,产教融合主要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自身产业的建设,并推进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并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人员,为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2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建设方向

2.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学生学校学习期间不能够实际接触机电相关实践工作,往往会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并且由于学生对各项技能掌握不全面,无法胜任工作。所以职业院校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添加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并组织学生定期进入校内产业以及与学校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有效的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良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2.2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学校开设机电相关专业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良好效果,更好的解决学生实际就业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产业,为校内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且学校还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为学生搭建良好就业平台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并且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产业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2.3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学校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行业的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缺失情况。但若想真正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输送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适应实际的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定向的制定学生的教学课程,并且加强对于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工作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输送的人才与企业的适应性。

3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优化策略

3.1丰富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若想促进机电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目标,丰富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首先,在制定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差异和培养目标,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的规划。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资质较好的学生进行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也偏重于更为专业的教学内容;并且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学校还应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内容的丰富。在校内进行某一课程教授时,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自主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将学生安排进自身产业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内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学校还应增加不同的培养模式。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与学校战略目标的一致,并加强人才培养的联合性,学校应在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上进行改变和丰富,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合理的进行不同模式的教学。例如,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对学生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内产业的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在进行校内产业的实践之后,学校可以将学生推荐给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内进行短期试岗,企业可以根据学生试岗情况确认学生是否可以转正,此种教学模式除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之外,还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3.2提高教学团队专业能力

学校想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应加强教师团队专业能力的建设。首先,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学校的特聘教师,整体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能力;其次,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并邀请企业内任职的权威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实际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和实际的参与,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帮助更好的提高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水平。

3.3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学校除了丰富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之外,还应加强学校自身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确保能够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的增加与学校合作的机电一体化企业,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自身产业的领导与管理,制定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学校应尽量扩大自建企业的机电一体化规模,能够容纳更多的校内学生在企业内就职,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针对自建产业中对于人才需求定向制定学生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并努力提升学生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学校自设产业能让学生发挥自身优点,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发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作用。

3.4建立信息指导系统

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应建立信息指导系统,与当地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沟通,加强合作,整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构建双向的信息沟通平台。学校可以在校内对此平台进行推广,并鼓励学生在进行工作选择时优先向该平台的企业投递简历,企业也可以在此平台上登记岗位需求信息与企业自身发展信息,而学校自身产业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人才的吸收,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作用;并且该信息系统还可以双向的向企业和学校进行互相宣传,促进校企合作,为双方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5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职业院校还应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机制。首先,学校要具有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的意识,将实际生产中的规律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校内人才培养、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出发,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相结合,建立一套良好的合作机制。从根本上来说,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主要在于双方的利益。所以学校在促进校企合作时,应注重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处理,学校要保证输送的人才能够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作用,并且对于双方联办的企业,要制定严密的管理机制,更好的维护双方利益关系,将督促与进步,并实现双方共赢。

3.6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机制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企业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满足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学校在校企联合机制中设立专业生产线的学生实践教学,将学生实际进行机电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来完成,充分强化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在企业内任职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演示操作,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模式探索道阻且艰,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精力,也需要专业教师亲力亲为、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拥有出众应用能力及就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丁.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9.

[2]蒋蓓,杨文菊,李新春,等.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21(9):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