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溺爱幼儿的危害及建议

杨华峰
  
学术·社科集
2022年35期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第十六幼儿园 610000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独生子女时代家庭教育中溺爱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父母爱子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在爱与溺爱之间很多父母没有明确的界限,过度关爱就成了溺爱。溺爱的主要表现有过分关注、全力满足、姑息迁就、剥夺独立、过度保护等,容易引发孩子感觉统合失调,不利于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进而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极大危害性。家长对待孩子应严慈结合,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严爱有度。

【关键词】家庭教育;溺爱;危害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使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恨不得全部“帮”他们代劳。时间一久,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连吃饭、洗漱这些事都认为是在替父母做,与自己无关。如此过分溺爱孩子,容易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责任心的发展,更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大为不利。

一、溺爱的危害分析

做父母的无不钟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任何动物都具有的天性。然而,溺爱是对儿童伤害较大的抚养方式,溺爱的后果,轻则使儿童难以成人,重则危害长辈、危害家庭,甚至危害社会。在两个阶段溺爱的危害性最大:一是儿童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儿童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儿童的一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溺爱的种类不同对儿童发展的伤害不同,而同样是溺爱造成的儿童伤害,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一)溺爱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都是天真单纯的,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而这种教育和引导绝对不是溺爱。在溺爱中,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同时,溺爱又使大人们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孩子就不会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区别,逐渐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容易使儿童形成负面的人格特征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中,儿童会逐渐养成一种只能被捧、被赞扬或只能围着他转的心理和行为定势,使其会失去许多正确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机会,引发不良的人格特征。

(三)容易引发幼儿“儿童溺爱综合症”的高频率发生

“溺爱综合症”是指家长对儿童过于娇生惯养和溺爱,以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行为、品行和习惯方面的问题。此症在儿童的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常以学龄前儿童最多见,男女发生率相近。有关的研究组织调查发现,上世纪70年代,儿童中“溺爱综合症”的发病率不到3%,但到上世纪末的90年代发病率已超过6%,近10年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思考与建议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对儿童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儿童得以健康成长,才是最有益的,如同禾苗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而太烈的日照和过多的雨水会杀青苗于田,对儿童的教育,情同此理。那么,家长应怎样做到对孩子关心而不溺爱呢?

(一)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要统一

父母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他们为了孩子好,能够使孩子过得更幸福。殊不知,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的,爱过了头反而会害了孩子。例如,溺爱孩子的家长怕孩子生病,干脆不让孩子出门,整天关在屋里。风天怕吹着,雨天怕淋着,晴天怕晒着的。不让他们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怕发生意外,那么孩子的抵抗力会更差,就会变得弱不禁风,反而更容易得病。这些做父母的,只考虑到动机是好的,却没有认真想想会造成什么后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对孩子溺爱是盲目的,有害的和不科学的。要给孩子施以科学的理智的爱,不仅要有好的动机,还必须讲究爱的效果。

(二)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学习用品,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

(三)加强对准父母及婴幼儿父母的培训和帮助

对即将为人父母的准父母们进行培训和教育,这在国外是平常的,但在国内仍然比较缺乏。我国家长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理念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不很成熟。国内的准父母多数是一种自然行为,孩子出生了就荣升为父母,关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基本上处于无准备状态。因此,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基本上是随意的,也就很可能出现溺爱儿童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发展。

我国应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社区为单位,据情况办一些慈善培训和教育机构,对准父母们进行关于溺爱儿童的危害的宣传和教育,对婴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进行指导,适当的时候给予干预。使家长深刻认识到溺爱儿童的危害,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坚决拒绝。有意识的让孩子多接触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多与小伙伴接触。

总的来讲,家庭教育中溺爱儿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是真诚地关心与引导,而不是大包大揽。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强烈的参与和求知欲望是孩子可贵的天性,父母要珍惜它,要给予孩子坚定不移的支持与引导。家长要时常警醒自己,反思自身是否有溺爱孩子的现象,并深刻了解溺爱儿童的危害,彻底杜绝溺爱儿童。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理智施爱,爱而不骄。

参考文献:

[1]卢勤.家庭教育密码[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1).

[3]高若瑜.当代家庭教育误区评析[J].网络科技时代,2008(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