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摘要】一方面,生物学科某些重要概念比较抽象,需要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呈现其生命现象及生物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互动式、沉浸式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等核心素养,有利于推动生物学科教学走向深处,因此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深度融合开展研究非常必要。文章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势进行分析,分析应用的具体案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融合;案例分析
前言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使知识具象化,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实践,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爱学、网易云、钉钉、学科类APP等智慧平台进行信息化教育,建立师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思维共享。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1. 场景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是:情景真实,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能将语音、图像、文字、数字等多种信息综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课堂教学中相关的视频、图像等进行多媒体资源,与静态的课本资源相比较,其营造的情景更为逼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的情境表现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过程,创造出符合生物学科教学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2.化繁为简,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
化繁为简,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又一意义。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及其理解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在短期之内将相关知识全部学会是非常困难的,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转换为具体的情景或模型,让学生在学科类APP中进行识图类、模型解剖类、虚拟探究类实验,通过互动式、探索式、沉浸式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有利于对生物学科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从而突破重难点。
3.便于总结,提高生物学习的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还表现在便于总结,提高生物学习的效率方面。在生物学学科中,各章节知识是互相关联的,要理清知识间的关联是由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信息化技术能有效呈现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创造情境,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创造情境,构建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是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关键。基于学科特点,单纯地讲授课程内容,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核心内容,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特定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探索的氛围下了解生物知识、观察生命现象,将会事半功倍。在实践方面,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为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有关青蛙、蜥蜴、变色龙等动物生活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思考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脊椎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巧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容
利用微课,打破传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是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微课的使用对突破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十分必要。在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必不可少。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既要讲解显微镜的各个部件的构造与作用,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显微镜的操作,知识点相对较多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较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大约10分钟的微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大约3分钟),演示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过程(大约7分钟),教会学生如何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标本、复原显微镜及观察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显微镜的认识和运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续的练习打下基础。通过显微技术和数码显微镜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认识细胞的结构,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从而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3. 实验教学,演示生物实验的过程
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耗时较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一类生物课程类型。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生物实验过程,对于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步骤和方法,借助直播软件展示实验过程,借助分组实验同步投屏实时拍照上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既能缩短实验的讲授过程,又能呈现各组的实验结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整个流程重现出来,利用爱学等智慧平台让学生呈现杂交实验的现象,从而思考、讨论、猜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更好的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认识遗传规律。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教师可以借助虚拟解剖类软件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虚拟解剖实验,通过拆分、旋转、组合和解剖等多种方式,了解消化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分析其功能,同时通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了解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解作用,进而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结语
本文认为,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情境,有利于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巧用微课,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验教学,有利于演示实施过程;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有助于提升生物教学的信息化,进而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祥鑫.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22):8-9.
[2]曲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