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

谢彝婵 王正锋 邓亚娟 王乾梅
  
一起文学
2022年1期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 在信息交流与信息技术变革的新时代,以媒介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智能软件与自媒体平台在逐渐冲击着大学生的人格培养。高校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机构,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质的主力。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媒介素质培育的重要基石,更是高校进行教育指导中融合媒介信息的主导者和引导受教育群体媒介素养的中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响下,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如何培养大学生媒介信息的解读与表达能力,需要高校教育在完备的教育架构里具体分析,建立明朗的是非标准,激励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应用是高校教育组织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是思想理论与优质教育共通的渠道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大学生媒介素养 应用路径

媒介技术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网络舆情引发和主推的社会突发事件中,失当的言行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能否保障大学生进行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并合理合法表达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教育,为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性的大众化潜力,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亲和力、感染度。但与学生自身素养课程建设目标相背离的是,大学生缺乏自主了解认知的自觉性,专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用创新程度不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实践的操作途径有待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核需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备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念,是在社会主义演进与研究中不断完善的思想存在形态,其蕴含的价值是符合学生思想观念的政治要求和社会主义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媒介技术变革时代的历史使命需要正确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媒体政治本质的教育要求,媒介素养作为新生技术的产品衍生物要依靠其提供根本价值遵循,打造到大学生基层组织的媒介素养战斗堡垒的思想指引。与传统思政概念不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属于新闻观,对于媒介素养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

基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媒介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传播内容会对大学生在认知世界与判断能力造成影响。我国的传播媒介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其传播内容秉持“党性原则”,但在信息内容选择与获取上,则过多的依赖于受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将会对他们步入社会后造成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高校教育的交互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媒介时代中对于媒介技术转变的适应与认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要求内化到时代进程中去,为媒介时代的进程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加强媒介所需的自身观念塑造。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新闻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观察和分析各种问题和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培育中的阻碍与缘由

公众媒介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之相对的是,对信息的遴选考验着大学生对于媒介技术与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在此背景下考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受不良思潮的影响也同样很强,对于“拔节孕穗”的大学生而言,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燃眉之急。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冗杂庞大的舆论场改变着新闻观的应用渠道,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着不小实效与巨大前景,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用途径不足

在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微观细节资源引入程度不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了解不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保护与运用程度不高,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在高校应用手段上看,现阶段高校对于该观念教学引入的课程数量不够,且多以线上线下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被动学习,也不便于从自身的媒介使用过程上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无法与媒介事业建设的社会实践同频共振。在实际的高校教育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更为细节化,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媒介素质的培育更乐于依靠大众化、普遍化的思政教育材料;新闻观的教育教学要求高,普通的高校人才培育计划缺乏其相关的教育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理论考核要求程度不够。在此氛围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占比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的资源倾斜,对于课程的其他期待难以满足,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再开发渠道。

(二)社会氛围的实践需求要求

目前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尚且模糊,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社会事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想充分发挥在媒介时代的能动价值,需要让大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共同认知,营造良好的媒介宣传氛围,以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推广。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重视力度不够,在技术变革的现在,传播平台与学习平台形式丰富,但媒介技术的有利条件并未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长此以往下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媒介技术的商业属性得不到有效把控和政治指引,利益形态的冲突将对高校媒介素质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自身主体意识不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落实中,学生作为媒介影响与观念培育的主体意识仍然不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更应该是由外在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认知,将其内化在学生媒介使用的行为习惯中,实现媒介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期,媒介信息流的恶意操作容易扭曲社交媒体的意识形态,不合理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甚至于直接阻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对于短期难以见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缺乏兴趣,对于媒介应用的实践探索缺乏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传统的高校教育会提供课余时间来锻炼大学生的主体认知性,但在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氛围里,大学生的媒介事业适应能力提升有限,大学生的理论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面对之后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媒介机构的现代化建设要求也将由于高效媒介素质人才短缺而难以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应用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素养的培育,可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长久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而新机制的构建、新驱动力的引入是加速高校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机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

(一)把控高校的教育阵地

高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阵地,是增强大学生媒介认知与提升媒介责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日常课程进行同时深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资源,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力度和媒介技术的认知效果。学校可根据媒介信息的特性完善教学培育方案,依据学生的媒介认知水平来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进行灵活且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强化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侧重于大学生的思维导向培育,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融入媒介,丰富技术载体

根据媒介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和新式思维逻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培育教育时离不开媒介技术本身的研究,需要发挥新媒介的信息优势,推动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传统课程优势与先进媒介技术相结合。课程更新建设首先要有技术改良的潮流适应,利用新媒介更加立体、全面的信息特色在传播高清晰度的理论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媒介对于信息的参与度。同时,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也乐于用更高效更快捷的媒介信息来确保课程的优质学习,加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通俗化、大众化进程,添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探索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途径,关键在于调动个体主体能动性。不同的专业计划、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选择侧重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差异性,也要满足大学生培育的统一特点。智能时代的新媒介有利于活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资源信息流,可以为多位一体的不同专业使用实现甚至全体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可能。高校教育要有序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服务于学生日常媒介使用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自身媒介素养的帮助与提高,从而实现媒介资源的合理消费,为社会主义媒介事业的培育提供新式人才。

(四)发挥社会全面驱动力

新媒介时代背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社会各层面都有深入的影响力,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大学生传播教育也是符合国家高层政治要求的贯彻落实。在社会各层面的裂变中,媒介时代是背景也是工具优势,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资源整理和媒介技术教育引导是社会事业的新要求。社会各界要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主阵地,营造正确的媒介使用氛围,尽可能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大学生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也应是发挥其对于社会的驱动效益,成为媒介事业的资料生产者。

四、结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媒体时代影响广泛,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应用价值高,不仅可实现媒介技术的本身职能,还可以赋予媒介艺术新的价值。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用到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也是对媒介技术艺术的交流开拓出新的公共资源。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化研究不足,新媒介素质人才的培育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媒介技术的管理与要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应提高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度,适度扩大学校资源的资本投入与政策引导,将媒介技术创新内核渗透到人才需求层面,挖掘媒介技术的人文特性,用正确的政治指引来应用媒介技术,以便培育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夏兰,汪晓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应用途径探讨——以大学生媒介信息解读与表达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69-71.

[2] 王彦霞.媒介素养培育:转型期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6):47-48.

[3] 陈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研究——以民族高校新闻学专业为例[J].今传媒,2017(11):74-75.

基金项目:2021年贵州师范学院校级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谢彝婵(2002-),女,彝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王正锋(2002-),男,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邓亚娟(2001-),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王乾梅(2002-),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