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及评价体系构建浅探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性意见。本文试图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如何开展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及构建评价体系尝试做一些有益探索,力求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实践 课程评价
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进一步改善与增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建设性意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培育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成为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改革方向。而课程评价与建设是提高课程品质与体现教学成效的核心环节。本文试图从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开展高职中华传统文化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力图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
笔者通过权威出版社高职公共课建设研讨群调查90余所高职院校显示,85%以上参与调查学校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类似课程,一般开设一学期共30学时。大多数院校通过开设课程,一是深化学生语文阅读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思维方法解构文化想象,提高语文素养;二是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建立精神家园,培养文化意识;三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帮助学生勇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解决日常生活和职场问题。
1.大多数学校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力求课程教学具有权威性标准与依据。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重要根据。目前,我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虽然国家有要求、有方向、有目标,但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指定性权威教材。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教材建设比较薄弱的情况下,90%以上高职院校选用比较成熟的国家规划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权威性标准与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注重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2.大多数学校课程教学构建了学生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力求实现全过程、多角度课程教学。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核心素养是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鉴于此,传统文化课程的的核心素养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生源多样化特点,大多数学校都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力求实现全过程、多角度、求层次、多维度课程教学。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收集适应社会形势、专业需要、人格培养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结合地域性和行业性的文化现象设计开展文化寻根与创新活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3.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诵读古文经典,举办拜师尊孔大典,实践传统礼仪;通过寻访历史文化名称和人文古迹“国学游”活动,溯源文化之根;开展“传统文化漫谈习俗”主题活动,体味传统节日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开展普通话大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国学知识竞赛、推进戏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认同与培育学生传统文化气质;举办校园美食文化节活动,开展“我爱我家乡”、“我与传统有个约会”等活动,创新学生文化传承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用时代眼光看社会现象的文化能力。
二、高职传统文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
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教学构建与实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传统文化课程考核评价的原则
1. 知识传授与文化实践并重原则
高职传统文化实施开放式课程教学,知识传授与文化实践并重,课程教学应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学生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评价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体验,注重考察学生自觉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观察现实现象的良好习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全方位、多角度原则
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教师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上要落实核心素养各方面的指标体现,要注意每一个方面的不可或缺,不能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另外一个方面;同时,评价要注意从知识掌握、文化体验、文化能力等角度分劈考核权重,力求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3. 分层次、多维度原则
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包括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评判的思维能力、必要的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高雅志洁的情趣和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传统人文精神传承与时代文化创新能力、文化意识自觉与文化自信养成四个层次,鉴于高职生源的多样化特点, 课程评价应遵循学生文化层面和学习特点,分层次、有侧重、多维度的考查考核,不能不同生源类型、不同生源特点执行统一的课程评价方案。
(二) 传统文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课程教学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作用,要立足于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全面、系统地收集并科学分析、处理有关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信息,通过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全面考查学生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长期性、动态性的素养养成课程。学生不可能在特定的某一节课、一个时期就形成了某方面的核心素养。课程考核评价应追求动态化、多样化,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按照权重比例结合起来。为此,课程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阶段性、过程性评价,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课堂学习表现、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纳入课程过程性考核;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集学生在线学习所留下的行为数据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例如登录情况、点击率、学习时长、访问记录、互动交流记录来判断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投入度等,实现课程考核评价的个性化。
2.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要注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评价,要通过学生从传统文化启迪来规范自己言行举止的表现来考核评价学生,要通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实际情况来考核评价学生,等等。这种评价的难点在于需要社会评价体系的介入,教师要主动联络社会、学校、机构,学生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自觉性。
3.注意学生文化情感的评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养成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伟大事业之中。课程评价要通过线上线下布置融入文化情感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和情感。
4.建立文化实践与课程评价互认互换的课程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激励性原则,建立学生文化作品展示获奖、各类文化活动竞赛获奖、人文知识测评获奖、文化实践社会鉴定等与课程考核评价互认互换的课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课程教育目标。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奠基作用。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建构不可缺少的环节,课程评价中要注意活动参与、价值实现、文化应用、素养提升,要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与纲要》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刘晓惠.关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程评价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2卷第11期:91-96
[3]吴卫琼.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J].德育研究,2020年1月:44,46
[4] 陈静.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建构[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 年第 36 期/ 12 月(下):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