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社火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摘要: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字化保护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到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但在中国各个非遗项目中,由于自身资源条件限制,数字化保护程度仍有所差异。对社火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在国内目前就尚还较少。结合文旅融合的背景,对西安社火脸谱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然后通过大数据库和线上云平台等形式,将线上线下保护相结合,继续传承和发展西安社火脸谱这一脸谱艺术中的奇葩。
关键词:文旅融合、社火脸谱、数字化保护
一、社火脸谱学术前史
“社火”,指旧时在节日扮演中的各种杂戏,解放前亦称“射虎”,取其亦正压邪和以求吉祥之意,社火的起源[1]往前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到如今仍然是我国群众所追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但是社火脸谱起源于什么时期仍有争议,目前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傩舞,是基于其上衍生的一种脸谱艺术。
早在2006年,民间社火早已纳入中国非遗名录中。社火演出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根据资料收集查阅发现,国外几乎没有传统文化文创衍生品的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文章。而在国内,根据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将呈现出全新的生态。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社火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价值
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愈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而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愈深,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既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公众认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不停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文旅产业迅速成为了网络高频热词;2019年,中央和各省市层面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3]旅游是文化的一种展现方式,西安社火脸谱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抓住社火脸谱的特色历史文化,按照尊重历史,统筹设计等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再现社火脸谱全貌的原则,逐步整合,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成社火脸谱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对于社火脸谱来说,旅游开发可以扩展它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同时社火脸谱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但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方面也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集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实现非遗活化的工作。社火脸谱的原真性、可体验性、可持续性和不可模仿性的非物质特性,让其天然能够达到文旅的深度融合。
目前西安社火脸谱的保护和传承一般都通过社火表演展示来实现。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社火表演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传统形式的节日祭祀与民俗演绎也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传统社火脸谱的主要受众还停留在中老年人中。并且绘画脸谱的技艺传承也还主要以师徒式的传承模式进行,传统脸谱的绘画技巧也需要数年才能出师,而快时代的发展下,已经少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研究绘制脸谱艺术。因此,西安社火脸谱的传承已经遭到了一定挑战。
找到适合的社火脸谱数字化保护可行性的平台与思路,以大数据库的形式传承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和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更能够推动西安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西安社火脸谱的数字化保护方法:
我国于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用录音、影像、文字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和真实性的记录。[2]随着互联网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西安社火脸谱的特性,数字化保护方法,就是让传统的观赏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交互,打造出传播高效,有趣,受众面广的数字化保护平台,这是传统博物馆保护无法达到的效果。
1、大数据库:借助博物馆平台,把社火脸谱从色彩、形态、纹饰等多方面进行分类,再系统的总结归纳,输入线上大数据库平台,从社火脸谱的数字化保护现状、作用,对社火脸谱的代表性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互动成长数据库等,通过两个数据库相互支持传承,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目的。
2、数字化“非遗”云平台:通过分析社火脸谱的文创产品数字化保护策略,对于社火脸谱的文化传承和数字化管理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非遗—社火脸谱”的资源数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和云平台构建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通过符号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分类,以快捷、直观、方便、可观的平台。
3、西安社火脸谱公众号:在大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社火脸谱公众号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平台,作为一个贴近年轻人的新兴平台,一方面可以为社火脸谱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VR技术,采用时下流行的VR试妆功能,让用户可以在线上更好地沉浸式体验社火脸谱在自己脸上的魅力,更激发了新消费群体的好奇心和互动性,拓宽了社火脸谱的展示渠道。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数字知识版权,信息安全、用户参与、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很多挑战,特别是数字版权方面,因数字作品的易复制性和可流传性,加上较多网民缺乏版权意识和数字消费观念,因此导致数字化作者的权利容易受到损害。[2]而我国目前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体系,这也是我国在数字化保护上仍需积极探索的一环。
四、数字化文创产品设计创想:
在数字化保护发展至今的时代,博物馆智能数据整理、公众号、小程序等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资源整合,符号化整理等手段,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以线上旅游周边产品等方式推广非遗,通过科技手段,让受众群体能够足不出户体验并购买产品,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那么怎么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文物衍生产品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将社火脸谱通过碎片化重组的方式,设计出一款线上就能够体验的数字化拼图文创产品。通过上述的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为载体,让更多人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更了解文创产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比如,在拼图游戏中,不仅将传统拼图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也将社火脸谱的形象融入其中,将其中的文化含义传递给大众,让大家在玩游戏的时候就更了解到社火脸谱的内涵意义。
同时,作为体验化的文创产品,从技术角度讲,带来了更多新的信息传递渠道。通过线上VR、AR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将更多信息通过手机为载体传递给用户。同时,在疫情流行的当下,线下出行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搁置,线上“云旅游”便也成了封控期间的一种乐趣。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也要紧跟时代脚步,在线上技术符号与线下产品设计中找到更为合理的平衡点,这也许将成为未来传统文化保护的一大重点。
参考文献:
[1] 徐红军.浅谈“社火”脸谱[J].固原师专学报,2003(2):74-75,85.
[2] 王建华,栗帅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J].湖南包装,2021(5):1-6,37.
[3] 曹晋彰.文旅融合的底层逻辑[J].人文天下,2020(19):35-37.
刘丽娟,郑轶,饶东杰.数字化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3):78-8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级科研专项课题,陕西民族艺术传承与文创设计研究中心(项目编号:SMZX: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