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

周静鸾
  
一起文学
2022年3期
贵州省独山县为民中学 贵州 独山 558200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政策不断改善,“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也成为了老师用来“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业一直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作业设计一直都是老师、学生、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历史教师既要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也要做好作业设计的优化,坚持提质增效的整体思路,切实优化现有的作业设计[1]。因此本文对“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进行策略探析。

关键词:“双减”;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实施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以此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从长远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以及家长的负担。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意义

“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老师对原有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突破,挣脱传统教学枷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练习等进行更加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优化创新突破,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做到“精”“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和学习负担。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作业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作业内容贴合课程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作业的布置和知识衔接、综合作业的设计,分析现有的作业形式,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2]。“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一定基础上提高学校综合教育质量水平,同时对于校外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了合理的规范,禁止“资本化”运营。“双减”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最新政策,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价值,其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3]。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策略

1.开放性课后作业,显现历史作业的“鲜活性”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历史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需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将学生个体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深刻体现历史作业的“鲜活性”,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对于原本的作业模式进行改革突破,体现多样性、实践性以及趣味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历史知识。

例如,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时对学生进行减负,取消大量多且复杂的练习和测验的作业模式,逐步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观察,搜寻查阅书籍,汇总整合思维导图等有实践性的作业模式;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大概了解每位同学的个性发展,因人而异的布置课后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每位同学的学习程度、吸取知识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差异,布置分层作业。同时,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进行合作性学习,课堂上要有小组合作,课后也要有小组合作,将独立自主完成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思想贯彻到底。因此,开放性课后作业的策略在学生的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建立桥梁,建立紧密联系,完成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二次巩固和应用,进一步挖掘课本中的历史资料并和相关知识联系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架。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成效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固定”的思维模式将“密密麻麻”的答案落实在试卷上,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从容的应对以后的大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中考题目的内容、角度、覆盖面叶愈发的新颖和灵活。因此,老师需要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上下足功夫,如,思维方式、应变技巧、语言组织等方面。而这一切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的课后作业设计上,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他们寻找身边是否有参加过土地改革的人,对其进行调查访问。在作业相对应考题的选择上,不仅仅要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概念,还要能够体现学生的阅读文章材料能力,过滤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作业批改上,可以先进行组内互相评价,再进行教师点评,并且对于优秀作业要表扬,全班展示,指导其他同学模仿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步骤,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充实学生的闲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性训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提升课堂效率,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

3.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发挥主体作用

“问题的发现往往比解决和处理问题更加重要,一个小小的疑问会让你在向前走那么一小步,但也可能你离成功也就差那么一小步”,老师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在日常教学课堂和课后作业中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大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掌握问题答案和知识的同时,掌握并找到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前,老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的结尾留下几个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打开中国国门向中国贩卖鸦片?(2)如果林则徐不进行虎门销烟,那么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3)国人明明知道鸦片有害健康,为什么还是倾家荡产要购买鸦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进行提前预习,查找答案,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帮助他们自身主动去探究这些历史问题,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并反思。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很好的方法途径来激发学习兴趣,发掘每位同学的自身潜力,在这种氛围中参与课堂,完成课后作业。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各种新的途径,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自身水平的机会和空间,更好的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减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老师布置的多样的历史任务,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同时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历史学科素养。利用作业设计的优势指导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小强.高质量作业设计的“三性”与“三观”[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09):31-32

[2] 应君莉.立足学情,多元设计[J].教师,2021(27):35-36

[3]姜联众.“双减”政策的价值意蕴及其编辑启示[J] .文化产业 .2022,(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