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策略

何树旺 贺小璐
  
一起文学
2022年4期
云南工商学院

摘要:高校美育课程教育体现文化软实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经典传统文化,更符合“十四五”发展规划,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本文从内培外引,打造混合式美育课程师资队伍、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建设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创造力、健全艺术教育文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非遗文化的融入策略,以期满足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需求,为人才发展做出保障。

关键词:非遗文化;美育课堂;融入策略

高校美育课程是艺术人才教育框架中的重点,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新时期,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高校美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人才的道德与品质,还可以将心灵美和行为融合在一起,扩展精神文明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高校师生发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作用。

1.内培外引,打造混合式美育课程师资队伍

高校美育具有交叉特点,美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构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效果,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个考验。为此,高校需要建立混合式的美育课程师资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美育教学团队。一方面需要制定科学的外部人才引进计划,首先分析高校当前美育教学队伍的基本情况,了解到师资队伍的基本配置和整体素质。从而针对人才缺口制定有效的招聘方案和策略。其次,人才招聘体现计划性,提升招聘门槛,严格设置招聘考核环节,保证人才招聘的有效性。另外,可以通过人才中介公司聘请行业内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质人才,迅速解决高校美育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同时,高校需要加强美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研讨,可以聘请非遗方向和高校美育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通过视频授课、短期培训等形式提升高校美育教师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技能。还可以进行外部的交流学习,组织高校美育教育团队到外校学习参观,提升美育课程教学的效率。另一反面,选择具有民间美术、篆刻、书法、传统音乐特长的教师担任美育教师,加强课程专业与非遗文化的结合,提升非遗文化的融入效率。

2.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建设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美育课程的发展需要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在非遗文化融合过程中体现美育课程的包容性和交叉特点,以此创新高校美育课程形式,形成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重视美育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将其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并把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作为选秀课程,不同地区课程设置要保持地域特色,注重反映民族文化优势。比如说在云南等地区,高校非遗文化的融入需要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更新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可以增添民俗课程、民间美术课程、手工课程、曲艺课程等等,把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基础,建设交叉融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提升非遗文化的融入效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创造力

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高校美育课程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丰富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出非遗文化的美育价值,在将美育基础理论课作为重点之后要加强实践教学,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验证,做好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工作,提升非遗文化融入效果。非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结合非遗文化的不同主题设置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形式,将非遗文化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增强非遗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让学生积极和主动的投入到非遗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注重课程创作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课程内容要扎根本土,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利用观摩、调研、学习等方面获取一手信息,尤其关注各种艺技类的传承和发展,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发展,另外,非遗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实践和劳动智慧,是传统文化中额精华部分,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的结合反映出传统工艺和现代技艺的融合,即为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发展丰富了内容,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了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健全艺术教育文化体系

高校美育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更是一种“传达美”的课程。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体现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融入,还可以丰富美育课程内容,从育人的角度进行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目前,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更是艺术类学生基础美学认知的渠道。为了探索深层次的高校美育课程,达到“发现美”、“传达美”的教学目标,健全艺术教育文化体系,体现非遗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非遗文化的融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通过非遗文化了解到历史的波澜壮阔,朝代更迭,共产党一路走来之艰辛,今天的自己要以强国为己任,真正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提升高等教育文化建设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弘扬文化和继承文化奠定基础。新时期,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在育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艺术作品寻找主题。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不仅仅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力量,以讴歌时代为作品的主题,从而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融入从历史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健全艺术教育文化体系,是从整体层面保证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措施。

结语: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底蕴和文化素养,建立高素质的高校美育教师团队,将民族文化作为美育课程的教育核心,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非遗文化融入具有历史和精神两种渗透作用,需要健全艺术教育文化体系,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促进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克娜."岭南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美育研究--以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18):2.

[2]何爽.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路径--以"书画装裱工艺"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1,40(3):5.

[3]杨圆.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合路径分析——以漳浦剪纸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0(5):3.

[4]裴娜.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艺术家,2021(11):2.

[5]张振,徐瑶,赖芯雪.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研究——以青神竹编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21(17):2.

校级课题题目:高校美育课程构建研究—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YGSKY20210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