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许三观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

巩家媛
  
一起文学
2022年4期
南昌大学在读研究生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南昌大学研究生院999号 330036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该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许三观人物形象独具特色。本文在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析其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文学意义。其次,进一步探究文学意义带来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人物形象;文学意义;现实启示

一、许三观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

余华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注重小说人物形象的一个先锋派作家。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他实现了对传统小说人物形象的颠覆。其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余华选取许三观这样一个小人物,以卖血为线索来讲述他真实的一生,不仅让读者见证许三观独特的生存方式,而且有利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重塑。

(一)人物形象的独创性

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有着一席地位,其笔下的人物多具有独特性。“先锋派作家余华创作风格独特,所创著作在国内广受赞誉。”[[]]早期余华的作品多以一种手术刀似的方式一层又一层地剖析死亡。中期余华作品中饱含了人性的温与情,例如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富贵经历了种种苦难后毅然选择了忍受,而许三观则是以实际行动来对抗苦难,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独特性。通过他本身,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与进攻,而是成为了象征中国乡土文化的智者与仁者。”[[

]]人应当怎样活着,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从许三观身上,人们获得了一种智慧与启迪。因此,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更符合普通大众的心理认同感。

余华在创作这部小说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灵感,使得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首先,他的名字具有独特性。通过许三观本人,可以看到他平凡而朴实的三观。其次,人物形象生存的时代也具有独特性。卖血成为那个时代共同的生存方式,人们对这种生存方式并无恐惧,反而以之为荣。余华赋予了许三观生命,并且赋予他这个人物一种时代感、宿命感。作家在塑造许三观这一形象时,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作为个体的许三观,也让人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许三观。

(二)对后来创作的影响

八十年代后的新时期文学作品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作为政治载体的固有传统。在余华这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淡化社会背景,叙述技巧也与传统样式相背离,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进一步加深了文学的深度,充分体现出“文学的自觉”。文学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发展,文学回归到了自我。

随着中国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在复杂的人性面前,余华渴望通过作品的真相来揭露社会真实,承担起作为作家的使命。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是对传统意义上父亲形象的反驳,也表明余华向真实回归。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3]余华透过这部作品,向人们讲述了真实。许三观生存的真实、父爱的真实,都通过文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警觉。

余华的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各种版本,在海外也颇受欢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已经跨越了时空,并且引领人们去思考如何塑造贴近中国现实且丰富多元的中国形象,值得一代又一代作家去探讨。

二、许三观人物形象的现实启示

《许三观卖血记》在当代文学中颇具有影响力,饱受国内外读者的赞誉。“至上世纪90年代起,余华的作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境遇。”[4]余华选取许三观作为一个底层人物,对其苦难命运的抒写,既包含着作者对普通民众生存的关怀,又向人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艰难。此外,他教育子女的独特方式,也向人们展示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

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通过对底层人物碎片的整合可以看到。“底层人物是一个话语权被剥夺的群体,一直作为被书写着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5]许三观是一个普通人物,也是一位底层人物。作者余华通过刻画这样一位底层人物,带领读者追溯到上世纪解放初五六十年代底层人物的生存方式。在人们生长的这片土地里,他的生存方式也是卖血。不同的是,许三观的卖血除了令人唏嘘的心酸与无奈之后,流淌的还有骨子里的柔情。

作为底层人物,许三观的遭遇是坎坷与不幸的。幼年时的许三观,他的父亲刚出生不久便离世了,母亲又跟着军官跑了;中年时的许三观,娶妻十年后才发现自己替别人养了九年的儿子;晚年时的许三观,当这个被命运摧残的家庭终于不用靠许三观卖血来维持生计,许三观想献最后一次血来证明自己能力时,被告知他的血只适合用来刷漆,许三观终于跪倒在命运面前。小说的最后,许三观的血不再有人要,他痛哭流涕。他依靠卖血生存,也因为卖血结束着自己的生命。“鲜血支撑这个小人物渡过一次次的难关,坚毅地生存下去。”[6]鲜血对生命的支撑,延伸出来的长度,流露出许三观生存的不易,同时也折射出普通民众中生存的艰难。

许三观依靠卖血来战胜苦难、维持生命延续的故事不仅展现出生命的顽强,而且成为底层人物的象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是一代贫民,又是那个艰辛年代的缩影。”[7]《许三观卖血记》是底层人物生活的写照,也是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写照,他塑造了一群在生死关头能够靠着卖血为生的小人物,是一部描绘中国平民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通过这部作品,对于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更值得更多人的关注,启迪当下人去思考生存的意义。生存是为了自我本身,还是仅仅为了活着,仍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思考和探究。

(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也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更在于顺利地承担其自身的责任和义务。”[8]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身责任和义务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促使孩子走向犯罪的边缘。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甚至会放弃工作,在家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教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作品中的许三观,身为一名普通民众,身为一位父亲,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许三观本人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并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宽容。许玉兰被人被剃了阴阳头时,孩子们都不愿意给她送饭,只有三乐的年龄小,心里不太抵触。后来有人要求在家里批斗许玉兰,许三观趁着这次机会让孩子们重新接纳许玉兰。作为一位父亲,他通过一种看似冷漠却又温情的方式,让孩子们以宽容的心态去原谅身边的人。

许三观对孩子的教育启示当下人,家庭教育的重任应当由父母来进行承担,旁人是无法替代的,父亲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身心,也会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父亲,不像母亲那么温柔细腻,要以言语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应一味地打骂,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些关怀。

结语

作家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矛盾性,而且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独特的生存方式,让读者见证了这位人物形象独特的一生,独特的一生显示出了独特的意义。这一独特意义体现在通过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而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启发人们如何重塑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启示时人与世人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进一步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戴锦华.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J].北京文学,1989,(7).

[3]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批评,1994,(3):6-7.

[4]陈思和.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200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