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鲁迅重塑女娲形象的时代意义
摘要:《女娲补天》是《故事新编》中的重要章节,体现着作者鲁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本文对《女娲补天》与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进行比较,通过分析鲁迅对古代神话的改写,探寻重塑女娲形象的时代意义,体会鲁迅对人民的终极关怀和积极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关键词:女娲;古代神话;鲁迅;“五四”精神;平等自由;敢于抗争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三类,表现人们抗争自然灾害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神话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中,是后世人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鲁迅深受神话启发,以古书文献为依据,取“造人”、“补天”、“女娲之肠”等情节重编《补天》。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他希望中国人去除奴性,过上平等自由的理想人生。所以在《补天》中,他将神话中的女娲故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重新建构女娲形象,赋予女娲新的理想的人格。鲁迅希望通过女娲的新形象来弘扬五四运动精神,促进民族觉醒,改造腐朽病态的社会,从而建立新的充满生命力的中国。笔者拟从四个角度比较《补天》与古代神话中女娲形象的差异,探讨《补天》中女娲形象的创新性,挖掘鲁迅再造女蜗形象的时代意义。
一、鲁迅将女娲形象人格化,将其神格变为人格。这符合时代主题,有利于人民人格觉醒。
首先是形象的人格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都是龙的变相形态,人首蛇身。如《山海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而《补天》中强调女娲的人身,将她塑造成拥有自然美的高大裸体的形象,其神态动作也更加像人,拥有了足,如写她“不由的跪下一足”和“腰腿的酸痛”。其次是情绪的人格化。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更偏向强大神圣的女战神的形象,无欲无求,不可侵犯。在《淮南子》、《补史记》等作品都有过这样的描述。《补天》将女娲神格表现为人格,使她有了丰富的情绪,如“懊恼”,“笑得合不上嘴唇来”等,这让她更具有生命力和烟火气。鲁迅强调“人”,创造了人格化的女娲,这符合“五四”时期“人格的觉醒”的时代主题,他希望用作品唤醒国民,改造社会,促成五四运动精神革新的成功。
二、鲁迅重提被消解了的女娲“救世主”的形象,促进女性觉醒和地位提升,促进思想解放。
基于生殖崇拜,远古时代女娲被奉为创造和拯救人类的造物主。但随着时代发展,父权制占主导地位,女娲在传说中地位逐渐下降,变成男性的附属品。如《淮南子》中女娲是“被玉皇大帝派遣去补天的,听令行事”。这是因为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深受传统礼教的压制,地位低下。但《补天》中的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面对混乱的人间,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她以天下为己任,拯救苍生,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鲁迅强调她的主观能动性,重新肯定了女娲的救世主地位。这样有利于肯定女性地位,改变封建传统思想,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与思想解放。符合“五四”时期想要解放思想束缚,追求人民精神自由的目标。
三、鲁迅改变古代神话中女娲造人的结果,强调人生而平等,希望借此改变国民思想。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抟黄土为人”,捏出来的泥人更具灵性,是上等人;她捏累后,使用柳条甩泥造人,这样的人是下等人。而《补天》中鲁迅摒弃了人生而有三六九等之分的观念,借用弗洛德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她创造人出自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她只是进行纯粹的创造,两种方法创造出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劳累才有了喜爱与否之分:“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而且不耐烦”。鲁迅改变了以往的划分社会等级的理念,强调人人平等,是希望在“五四”运动时期,改变压迫人们的等级制度思想,造就平等自由的新社会。
四、鲁迅改变“补天”背景,重新定义女娲和人的关系。鲁迅将人和女娲进行对比,表明他对人性的黑暗丑陋的嘲讽批判和对女娲可贵形象的赞颂。
传统神话中的女娲背景是因为天破了,女娲用五彩石去补天。但鲁迅却将“女娲补天”的背景设置为不同时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包铁片”的颛顼与康回打着“躬行天讨”的旗号,争夺帝位。这种互相残杀的行径,正象征着军阀混战,为个人利益而罔顾国家安危的行为。古衣冠的小丈夫(朝臣)前来请女娲帮助,他们所说的晦涩的“尚书”语言,说明了小丈夫正是妄想阻擋歷史前進的復古派。“圍著一塊破布片”的便是百姓,在回答女媧的問題時,他只是複述女媧的话,这些人是失去自由思想的奴隶。女娲与他们的对话实质上并未完成,正说明了“人”的消失。正如鲁迅所说:“在中国,大家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人”。人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秩序,却忘记了自己曾是平等的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思想觉醒的时期,也是民主主义的转折时期。女娲对战争的不解,与人无法对话的隔阂,就象征着五四中先进分子与封建人物对立的社会现实。鲁迅对这种尖锐的对立感到痛心。补天之后,那些人无视女蜗的丰功伟业,却在“女娲氏之肠”上扎了寨,宣称他们是女嫡的嫡派,沽取虚名,求仙问药。他们一面享受女娲的膏腴,一面标榜自己的文明轻视创世者的蒙昧。这寓示传统卫道者为了既得利益大力推崇封建文化,诋毁伤害积极前行的斗士。鲁迅通过这些情节大力讽刺鞭挞利益熏心、推崇封建迷信的丑陋的人性。正是人性丑陋凸显出了女娲精神的高贵。
结语:
总之,鲁迅借重构古代神话表达他对人民的终极关怀;古代神话借鲁迅的文笔焕发新的魅力。古代神话中神性的女娲在鲁迅笔下更加人格化,鲁迅用她象征“五四”先驱者,她演变成了真的战士。“女娲的”补天“其实就是对自身创造物的一种救赎,她满腔激情、意志坚强,不惧牺牲:”夜以继日不停地进行补天工作,直至用尽气力且不再呼吸,只留下一片寂静“。她的补天历程就象征着 “五四”战士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漫漫征途。女娲热情洋溢,敢于直面惨澹人生,勇猛前行。她为唤醒人性而战,为革新腐朽黑暗的社会,建立平等、自由中国而战。鲁迅赞美女娲,就是赞颂“五四”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鲁迅用女娲形象激励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建造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就是鲁迅重塑女娲形象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上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
[2]廖明秀:《鲁迅对女娲形象再造之时代意义研究》,上海:上海大学,2008年。
[3]甘智钢:《神话与鲁迅小说---补天重读札记》,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应劭:《风俗通义》,北京:新华书局,1989年。
[5]王孝廉:《中国神话世界之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台北:台北古籍出版社,2001年。
[6]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北京:新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
[7]刘安着,郭璞注:《淮南子》,台北:台北古籍出版社,2015年。
[8]袁坷编:《古神话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谢选骏:〈中国古籍中的女神〉,《民间文学论坛》1期,1988年10月。
[10]沈雁冰:〈杂感〉,《文学旬刊》24期,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