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吕双菊
  
一起文学
2022年7期
临汾市东关学校 041000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向学生灌输革命理想、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隐性教育渠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责任。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语文学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效果不够丰富和显著。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政元素;挖掘路径

一、引言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为向学生灌输思政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注重融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小学生的思政启蒙教育,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首选,目标统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相同的“共同取向”,体现了内在统一性。比如都强调小学生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孝顺敬老的培养,通过在小学语文学科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语文教育目标;同时,还能够驱动学生在情感层面产生对优秀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认同,实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助力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同步实现。

其次,内容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是思政育人的载体,内容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传统美德、名人故事等,覆盖范围广,可以从多个视角、利用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同时,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内容的精选和编排,将思政理念呈现在一个整体的活动框架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融入思政教育,协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德育水平。

第三,方法先进。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与方法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在课程目标上更加注重情感熏陶、价值观引领,在教学方法上也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育人,教师在课堂中的“支架”作用更加突出,为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探索,开展生活化德育、实践性德育、学科融合育人的思政教育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析

(一)从题目入手,深挖内涵,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契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章的题目,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题目是文章高度集中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练传达。教师深挖题目的内涵,可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契机。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抓住了题目的内涵,就抓住文章的魂和根。教师只有深入挖掘题目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学生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北京的春节》一文时,语文教师需要抓住“北京”“春节”两个关键词,透过题目向学生展现文内描绘的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生动展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在揭示题目的内涵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齐读童谣的引入方式,营造出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激发学生了解北京春节和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引领学生感悟课文描述的关于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语文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抓住题目的内涵,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使学生用心领悟中国传统节日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活用教法与学法

现代小学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传递、阅读理解、角色扮演、模仿练习和情景熏陶等。教师应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需求,活用上述方法,促使学生边学习边感悟,发挥语文学科内容对学生德育的影响,达成课程思政理念育人的目标 。例如,因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经历千差万别,部分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意义无法感同身受,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内心毫无触动的情况。此时,教师就需要利用情境陶冶法,结合教学目标,以现实为基础创建情境,促使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与自身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进入真实活动情境,并在真实活动情境中经历、体验,形成个性化感悟,自觉塑造自身的道德行为。

以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展示“墨梅”挂画,讲解古诗创作背景以及关键要素,结合音频为学生勾勒一个清爽淡雅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表达所思所想,对古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和情感产生代入感,自觉养成相应的道德情操。鉴于小学生具有较为突出的模仿性、可塑性、向师性,而优秀的人物、正面的事件多以具化形象呈现,可以激发小学生接受、模仿意识,对小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感召力,进而发挥出巨大正面激励效果 。

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人物品格的课文作为德育素材库,利用模仿实践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对相关品格的学习内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情节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模仿表演,促使学生体会廉颇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高贵精神品质。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廉颇与蔺相如的事迹分享给家人,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感同身受,获得精神层面的熏陶。

(三)写作抒情,在情感表达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

写作是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自我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训练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塑造心灵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深挖思政元素,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写作方法和技巧,而且要学会运用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表达真挚的思想情感。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找到表达思想、展现自我意愿的机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语文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时要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事件中的人或事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宝葫芦的秘密》一文之后,学生写一篇以“假如我有一个宝葫芦”为题的作文。语文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每次遇到烦恼时,明明就想要个宝葫芦,想象着宝葫芦帮他做算术题,帮他赢得种向日葵比赛,帮他解决他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你是否也想要一个宝葫芦? 为什么想要一个宝葫芦?”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顺着语文教师的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充分感受到每个人都要积极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努力思考,主动解决,而不是只想着有个宝葫芦,希望不劳而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语文学科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应坚持“人人学科思政、课课知行合一”的方针,统筹“学知”与“悟道”,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逐步构建语文学科目标与德育目标兼备、智育与德育双线并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体系,为人人思政、课课立德提供充足支持,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缑晓兰.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31):95-97.

[2]董阿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52-5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