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路径、方法和目标

——以湖北为例

李劲松
  
一起文学
2022年8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第二师范学院区域文化与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传统工艺类“非遗”内容,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革新,旨在推动“非遗”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并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要将其应用价值落到实处,就需要从应用路径、应用方法与应用目标三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路径

探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路径,需要把握“非遗”传承规律,并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是课程目标路径。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的宗旨和规律而提炼出的价值宗旨和行动指南,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在明确定位本课程基础之上,把握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建议高校应将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习一门传统工艺类“非遗”相关课程,了解国家有关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法律法规,掌握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形态类别,形成保护、传承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是课程内容路径。传统工艺类“非遗”内容涉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工艺方法,因此,应当针对学科界限的不同,在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设计不同模块,以“通识教育+内容项目”为标准,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和遗产分布的整体推介,又可分门别类地开发不同的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以及其相关文化背景介绍等其他相关内容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兴趣点。

三是课程实践路径。传统工艺类“非遗”种类多内容杂,活态性是其与其他类别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的教学除了沿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外,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向民间学习。除了传统工艺类“非遗”课堂知识体系的学习以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田野工作,融合、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工艺类“非遗”价值进行传递再造,促进大学生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

四是课程评价路径。对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本着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这一目标,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导向的工作评价,这既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也是评价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立德树人成效的客观性要求。通过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真正使学生领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方法

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教学要牢牢紧扣育人育才的“双育人”目标,立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整合教师、传承人、社会团体和各级保护传承主体,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确保课程教学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加强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

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教学不仅在于发掘出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观和整体性。师资是确保“非遗”课程教学实践有效实施的根本,确保师资长期稳定是目前各高校在“非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困难。考虑目前人员编制的限制,学校应创新传统人才引进模式,以“内培”“外引”“合作”的模式打造更具活力的人才梯队。例如,2021年12月9日,“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暨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会”,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举行,该中心此次聘任了陈君、杨进珉、韦秀玉等几位客座研究员,这些专家、学者和工艺大师的加盟,无疑会给湖北美术学院的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推进作用。

同时,我们在进行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教学时要努力打破学科疆域,运用跨学科和“理论+实践”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类“非遗”进行解读。在课程大纲规定的情况下,根据“非遗”项目教学模块的设计,整合教师、传承人、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力量打造团队精品课程,能够弥补单主体知识缺陷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何通过传统工艺类“非遗”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是“非遗”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教学应摒弃单一的传统面授教学模式,采取由“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为起点,引领学生熟悉传统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历史文化和价值意蕴,同时依托双创项目和科研项目平台,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深入“非遗”流传地域展开实地调查,以实践反哺教学,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融合。

(二)优化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习得方式

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标准。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是它既有理论的学习要求,又需要在民俗生活中进行实践观察。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离不开技能的学习过程,为全面掌握传统工艺类“非遗”核心内容,大学生要合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的“双课堂”体系进行习得性训练。在校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诸如《传统工艺类“非遗”概论》等课程掌握非物质文化这一概念谱系,了解国内相关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熟悉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分布状况,体验本民族或本地域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学习手段,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程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角度探究传统工艺类“非遗”的魅力和精髓;再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田野调查、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个人创新能力。例如,2021年10月21日,武汉纺织大学汉绣传承团队走进武汉市新洲区项山村,和当地村民、学生们一起,进行了汉秀的技艺学习、作品分享、大师访谈、历史科普等研学活动,既欣赏了非遗之美,也贯彻了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宗旨。

(三)突出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实践操作

传统工艺类“非遗”要走进民众生活中,活在民众当下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也才能得到有效地传承。而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排头兵,也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场所,兼有学术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交流与宣传的优势,其特殊的地位是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法替代的。因此,要继续鼓励“非遗进校园”活动,积极调动非遗传承人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并以高校课程建设为抓手,将非遗的文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和工作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样,才能与学校课程思政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打造“产—学—研”结合平台,从而有效提升高校非遗保护的课程思政质量。还是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该校陆续建设和成立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中心”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拥有“荆楚纺织非遗馆”等为主体的非遗展馆和传习所。这些研究中心、传习所等机构自创立以来,从多方面入手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与经济成果。

(四)改进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积极实践。传统工艺类“非遗”教学思政既要培养学生对技能的培养、技巧的学习,还必须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政治站位的提升。为弥补课堂讲授的局限,很有必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在“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环节分别灵活安排不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例如,2022年6月12日,在湖北工业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展厅内,各个学院的同学代表们围坐一圈,聚精会神地看着陶艺专业的同学们演示陶器制作过程,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操作。这是设计艺术节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也是学校“美韵”美育工作室喜迎建校70周年主题系列美育活动之一,并且也是陶艺专业的同学承接的一个“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领略到了传统工艺类“非遗”外在的精美,也领悟到了传统工艺类“非遗”内在的精神,这也是课程思政内涵的体现之一。

(五)革新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的技术手段

目前,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展资源和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具有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强、自我意识强、价值取向较为务实等特征。因此,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智慧树”等,开发、传递教学信息,拓展资源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扬长避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为更好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6月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特邀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武汉“面塑”传承人刘洁老师在实验楼开展“荆楚匠心,非遗传承”宣讲会,指导师范生的核心文化素养。宣讲会上,刘洁老师一边播放纪录片《匠心守艺人——刘洁和四大天王》以及“面塑”科普动画小短片,一边向观众当场展示面塑作品“四大天王”制作过程,这种借用现代教学技术、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讲授方式,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思想教育是一个常抓不懈的过程,需要将课程思政的“小课堂”与继续教育的“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为此,要多方面丰富教学的渠道,利用高科技手段的优势,搭建数字化博物馆之类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更广阔的时空、更多的人群中传播,扩大影响。这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大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目标

(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所以,传统工艺类“非遗”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要秉承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明晰的育人要求,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深挖非遗文化的思政课程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将价值观引导寓于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但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严重缺乏仍然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此,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意识,提升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认知水平,进而为学校非遗保护和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既可真正将相关技能的学习、文化的传承和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也为高校“非遗”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打下基础,为非遗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树立高校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以散落在民间各处的非遗传承人为主,他们迫切需要懂得先进传播媒介、文化素养高、有互联网思维、视野开阔的知识分子和年轻群体帮助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高校师生则正符合这些条件。因此,高校师生树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理念的重要性有以下体现:

第一,高校师生本身具有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需要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

第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认知,能给高校师生的科学、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通过高校师生的创新为“非遗”保护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高校师生群体具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树立“非遗”保护理念,有利于推动“非遗”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群,其树立“非遗”保护理念,有利于向世界青年群体推广优秀中华文化。

四、结语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方法是学校现代课程改革的指针,为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将传统工艺类“非遗”内容纳入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对于化解“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现代危机,挖掘传统文化的多重育人价值,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截至2020年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一批世界传统工艺类“非遗”名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工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共有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以如此丰富的传统工艺类“非遗”内容为依托,构建育人育才相融合的非物质文化课程体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保护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

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当下,“非遗”进课堂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但理论与实践分离、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意识不强,重专业教学、轻人文素养培育的意识导致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在高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非遗”教育受众面狭窄、育人效果不佳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此,教育部门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学校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体系的开发和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指导。学校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大学生情感态度的价值培养进行重新认识,在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外部灌输到自我建构”的三重转变。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紧扣立德树人的主旋律、以推动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为目标,融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课程评价”的课程建构要素,构建具有育人育才效果的传统工艺类“非遗”课程框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注释

[1]王鹏:《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纪实》,《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2日01版

基金项目:该文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建设中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应用研究——以湖北省地方高校为例(项目编号X2021018)”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李劲松(1982.04-)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区域文化与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