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高河晋
  
一起文学
2022年9期
云南省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 657000

摘要: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将其应用在舞蹈教育领域意义非凡。除了对院校舞蹈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外,还有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素养、强化学生舞蹈技能等作用。随着我国对中职院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职院校舞蹈教育的支柱,如何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大放异彩,两者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将详细论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重要作用

引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能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它作为中职院校舞蹈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将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大放异彩。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教学主张教与学相结合,除了课堂上教授学生舞蹈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规范动作的引导。这种教学相长的形式能达到学思结合的目的,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形成良好的肢体记忆、思维记忆,而非刻板的背读理论知识,对整体教学水平有极大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述

1.1中国民间民族舞蹈源在何处

民间民族舞蹈顾名思义,源自于中国各民族在民间经过岁月和文化的长久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多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数代千秋的文化源远流长,时代变迁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不同民族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历史的变迁造就了不同形式、韵律多样、风格千差万别的舞蹈形式。歌舞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像蒙古族、景颇族、傣族、维吾尔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都鲜活地突出了各民族的舞蹈形式和演绎风格的不同[1]。这些民族间流传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舞蹈形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让人能从中领略到饱含异域风情文化的风采,从而侧面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1.2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三个特征

即兴、自娱、稳定是民间民族舞蹈的三大重要特征。首先,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从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故规范性较弱,舞蹈者编创舞蹈动作和节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舞蹈者可以随时根据音乐节奏或旋律即兴发挥,即兴性是民间民族舞蹈最典型的特征。其次,自娱性与民间民族舞蹈的由来密不可分,艺术源于生活各民族聚居在一起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节日活动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这种因生活方式不同而衍生出的舞蹈形式以言传身教为主,具有极强的自娱性。最后,民族民间舞蹈本就是在本民族风俗下产生的一种舞蹈演绎形式,由本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限制,故而受外界其他因素影响较小,能够维持稳定性较强的舞蹈形式、动作结构、演绎风格。

2.民族民间舞蹈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2.1丰富学生舞蹈理论知识

舞蹈理论知识是中职院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基础,学习完备的舞蹈理论知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民间民族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特别在是中职院校学生整体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首先,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内容丰富,我国56个民族中能歌善舞的不在少数,而这些民族舞蹈在历史发展中又略有变化,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是相较其他舞蹈理论知识更容易掌握,由于源自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其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结构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可以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相结合来不断内化这些理论知识[2]。

2.2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通过分析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学生情况,发现大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相关课程时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中职院校学生舞蹈领域的学习成绩,使整体学生舞蹈领域素质下降,进而拉低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整体教育情况。对这些问题系统研究后,发现中职院校舞蹈领域课程趣味性普遍较低,加之舞蹈教育本身教学过程存在枯燥无聊的问题,这无疑对中职院校舞蹈领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育本身学习内容繁多杂乱,动作上要注意的细枝末节更是数不胜数,而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自娱的特征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民间民族舞蹈别样的舞蹈形式和潜含的历史魅力足以让很多学生着迷,把民间民族舞蹈教育引入中职院校舞蹈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2.3加强学生对舞蹈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与其它学校的舞蹈专业相比,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舞蹈基本功较差,难以掌握难度较大的舞蹈形式和动作,而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则较为简单,易于上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员也可以快速熟练地学习。首先,在学习与民族民间舞有关的综合项目时,还可以将以前所学到的舞步进行巩固,在这种节拍和节拍的作用下,还可以提高对舞蹈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可以在基础上提高舞蹈的技巧;二是由于民俗舞蹈源自于人民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所以利用民族舞蹈可以使学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情绪,提高对舞蹈的感情和对舞蹈的把握,增强舞蹈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2.4增强学生学、思、习结合的能力

舞蹈领域教学比其他学科更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思、习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现有的中职院校舞蹈教学方式偏向于理论性,学生在学习完之后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练习,所以很多学生反映学完之后印象不深、技能生疏。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舞蹈领域教育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将处于舞蹈训练基础的民族民间舞蹈纳入教学实践中,在学完了民族民间舞蹈,能够系统展示舞蹈动作、熟悉基础形式后,再去进行其他舞蹈的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日常生活之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能够发掘美丽的眼眸和对美丽进行诠释的本领。人们是否能够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这是人类自身的审美观水平所决定的。要达到对心灵美的鉴赏,就必须具备与之对应的伦理、美学情趣与素养。不管是精神之美,还是形式之美,都离不开美学创造的力量。民族舞蹈的整体编排,就是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步累积人类的力量,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多看、多听、多想、多练习,这样你就可以分辨出美与丑,更加精细。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对审美与艺术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掌握审美的技法与手段,以提高审美的审美水平。而在欣赏他人的舞蹈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学思想与美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之中,使其更具创意与创新。

3.剖析中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现有问题

现在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许许多多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随之不被现代人所“接受”,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中职舞蹈教育作为传承教育民族民间舞蹈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3.1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貌合神离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职院校舞蹈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今,虽然众多学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考核以舞蹈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更偏向舞蹈教育知识,民族文化没有列为赋分项;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在教师层面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培训,从事教育的老师本身不具备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知识素养。部分学校虽然重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设增加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但仅限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等几个常见舞蹈体系,对整体民族民间舞蹈所涉及到的文化覆盖面较小。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更是集中教授舞蹈动作、动作分解,舞蹈动作里面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

3.2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现阶段,在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以教科书和历史资料为主,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趣味性,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社会,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学生居家在网站就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舞蹈,这些舞蹈吸睛又容易引起共鸣,如街舞、韩舞等。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4.如何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舞蹈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4.1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创新教学内容

民族民间舞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共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聚居在一起因为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节日活动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舞蹈形式。

教师除了在课程上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的舞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风俗礼俗一并教授给学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还应该在学校或班级定期开展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素养。学校在对学生及老师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将相应教学的文化知识予以考核,有利于师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这一载体。

4.2抓住舞蹈文化特点,运用互联网创新

在学校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后,部分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以教科书和历史资料为主的同时,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引起学生兴趣后,达到加深学生对各民族的舞蹈文化知识的理解,之后教授学生舞蹈动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对展示舞蹈动作起了指导性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举办文娱晚会、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兴趣[3]。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它既能吸纳其它民族的歌舞,又能保持民族文化、风俗和精神内涵。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要把握民族舞蹈的性格特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不同民族的民族舞蹈,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从而在继承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创新。指出,在舞蹈教育中,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个性化的维护,不要一味地寻求不同的文化交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营造出属于不同族群的舞蹈教学环境,提高了学员的沉浸学习经验,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比如,在民族舞蹈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呈现语音、图像、文字等的学习图片,引导学生明白文字的内涵,比如舞蹈的动作技巧、动作的来源,从而让他们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和掌握。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阐释,使学员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剖析其情绪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所传递的情绪、心理。另外,借助网络技术,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课余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反馈环境。

4.3采取多元授课方法,促进舞蹈文化传承

多元授课方法的运用,老师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舞蹈动作,了解舞蹈文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选择口授、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首先,在学习跳舞的过程中,老师会设定一个交互式的环节,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解说,使学员能够从一个职业的视角去了解舞蹈的相关的内容。其次,少数民族的民俗舞蹈常常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针对这种特色,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生活实训班,引导学员深入传统文化展馆、乡村进行采风,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美丽。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因此,在介绍了少数民族的民俗舞蹈基础知识和动作内容后,老师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表演了。在这种环境下,学员可以在舞蹈音乐、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讨论,老师也可以针对学员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从模拟训练过渡到创作,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民族民间舞蹈受到各民族风俗礼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习惯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诞生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这就要求授课老师的知识储备量要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向深处学习与舞蹈有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展示能力决定了能够向学生产生多少知识输出,作为学生学习的指明灯,学校教育在学习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高低。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肢体动作、行为来展示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舞蹈教师培训,进行学校间的教师交流活动,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彼此促进,只有舞蹈教师水平得到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培养一流的民间民族舞蹈教师团队至关重要。

5.结语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任重道远,它作为中职院校舞蹈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必将在中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斯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探析[J].文艺生活,2020,4(06):230.

[2]汤明立.浅谈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学,2020,16(05):165.

[3]佟小龙.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江丛刊,2019,9(01):30-31.

[4]土琳霭,浅析海南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对保护黎、苗民族舞蹈的问题及对策[J].音乐时空,2019(008):138-139.

[5]王欢.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0(2):1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