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基础泰语2》课程为例

李粉仙 易朝晖
  
一起文学
2022年11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学”的盛行,融合传统教学与线上学习优势的混合式教学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正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基于对《基础泰语2》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讨依托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三环三阶”推进的路径。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基础泰语2》课程中,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与生生的交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翻转课堂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优慕课平台的《基础泰语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为泰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基础泰语;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与网络化学习不断发展,传统的线下面对面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随着“互联网+教学”的盛行,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优势的混合式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在以“守望未来智教之道”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

混合式教学是线下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在线教学相互融合的一种二元混合教学模式。国内最早倡导混合式教学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何克抗,2004:1)。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式上是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方式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模式的混合,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活动的混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李克东、赵建华,2004:2)。自2004年何教授正式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引入国内到至今近20年的时间里,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同时,信息技术赋能外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也在各大高校外语专业一线教师身上不断探索与实践着,其中混合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成果颇丰。然而,作为外语非通用语种之一的泰语专业,当前,大多泰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此,笔者结合对泰语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泰语2》课程多轮授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基于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泰语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探索泰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础泰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泰语”涵盖“基础泰语1-4”四门课程,是高校泰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课时一般占泰语专业基础阶段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覆盖学生多,在泰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以泰语听、说、读、写、译语言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主要内容,涵盖泰语语音、泰语日常生活会话、泰语语法、中泰文化、文学、历史、政治与科技等方面的语篇知识,是泰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基础泰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础且多元的,所面对的学生是处在信息时代下的新一代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转变,掌握并学会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和依托线上平台,优化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开展混合式教学,是推进泰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直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基础泰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周晓燕,2021:97)课堂教学以线下面对面单向输出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大多教师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课程教学采取的学习方法多以反复的训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考核形式单一化。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传统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较多训练了记忆和理解,而综合与评价部分未能涉及,且由于应试的压力与时间上的限制,分析与应用部分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2018:9)

整体来看,泰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受教材、课时、教师精力、教师认知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基础阶段泰语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二,目前能够适用于泰语专业基础阶段系统且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库(MOOC资源)、多媒体、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开发和利用不足;其三,教师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已经习惯了的旧式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们墨守陈规,对基础阶段学生的培养工作,一直有重视教育工具属性而忽视教育价值属性的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革新。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泰语专业基础阶段核心课程之一的“基础泰语”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其践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可行。本文选取“基础泰语1-4”课程中第二学期开设的《基础泰语2》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

二、基于优慕课平台的《基础泰语2》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程线上建课选择了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是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推出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在国内院校得到良好应用。平台功能设计涵盖课程建设、互动活动组织、学习效果测评统计、课程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教师在线上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平台的单元学习模块可以按照实际课程单元内容设计模块化教学,有效呈现课程知识体系,每单元的教学资源(音视频、图文资源等)可以有序上传到课程资源模块下,课程活动模块下的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和课程问卷等功能有效辅助线上教学活动,便于开展交互式学习,增强教学实效。此外,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支持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生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方式,通过数据的记录能切实反馈学生教学参与情况,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师生可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随时随地实现教与学的交互式任务。

(二)“三环三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具体实施

《基础泰语2》是学生在完成泰语语音阶段(即《基础泰语1》课程)学习后接受的初级综合语言技能课程。教学题材主要以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主题场景内容的会话和短小篇章为主,对泰语词汇、语法和语篇作系统讲授,夯实学生泰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语言教学中穿插中泰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差异、文明互鉴,使学生在德智、理智与心智三方面日益精进,培养具备扎实泰语语言基本功底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

根据《基础泰语2》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构建了“三环三阶”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具体来看,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具体环节,优化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具体以课前“探”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三个阶段实施教学,依托翻转课堂高效开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实践。具体教学过程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工具、交互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混合(郝卓,2020:159)。依托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技术赋能《基础泰语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教学准备环节。选定MOOC资源,完成优慕课在线平台SPOC课程的搭建工作。本门课程引用的MOOC资源为“名师云课荟萃”平台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泰语教师团队录制的《泰语》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教学视频资源。该MOOC在线资源由名校名师录制,共包含38个微课教学视频资源,教学内容整体涵盖所使用的“基础泰语(2)”教材中每课涉及到的重要语法知识点,契合实际授课计划和相关度,因此,选定其作为本门课程的MOOC资源依托。由于所选定的在线微课教学资源主要为语法教学内容,并未覆盖每单元的重要词汇、句型和语篇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自主录制微课教学视频作为补充资源上传到优慕课平台,以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资源。MOOC的引用和微课教学视频的自主录制是SPOC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此之前,需要将学生的名单导入优慕课平台,完善平台课程基本信息,明确线上线下教学比例和开展形式,上传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核标准明细,使学生能对课程的学习有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课程的学习期望,课前基于问卷调查的学情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步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的问卷调查功能便捷完成,并获取学生的反馈数据。基于此,教师开始课前的优慕课平台线上建课工作,在单元学习模块下,教师设计好单元导学单,使学生明晰每单元的学习目标和线上线下学习具体环节,引入每单元对应的MOOC教学视频资源以及教师录制的补充教学视频,在课程活动模块下同步设置好课中讨论、课程作业和课堂小测等。在课程资源模块,上传每单元的相关视频、拓展阅读、错题集和教学课件等配套学习资源。

第二步:教学实施环节。做好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阶段的教学设计。具体来看,课前阶段,以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考量,学生借助线上平台进行先行探索,开展课前“探”学。教师在平台发布任务清单,要求学生在线下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线上微课教学视频的观看和课前作业任务。课中阶段,实施翻转课堂,师生在真实课堂中进行协作探究,开展课中“研”学。以课前微课教学视频的自主学习为依托,完成课前小测,线下课堂教师强化重难点知识,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训练为主,具体包括组织趣味单词听写、会话朗读及演练、语法练习、长短句子互译练习、有组织的主题讨论、课堂展示、小组辅导等,通过启发引导、任务驱动、情景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组织和提供尽可能多的交互式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后阶段,学生借助线上平台巩固内化,开展课后“拓”学。学生整理学习笔记,修改完善好小组课堂展示的PPT内容,同步上传至线上平台,教师围绕每小节重点知识布置线上习题和课后延伸阅读或写作任务。此外,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会话和短小篇章为主,为了解学生对语篇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课中和课后学习阶段,由学生结合所学单元的知识分组合作动手创建学习视频并上传到优慕课平台,实施师生和生生多重交互式模拟,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著)、韩成财(译),2018:61)

第三步:教学评价环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构建知识、能力与思政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分标准导向化。课程考核依照教学大纲,整体实施“55考核评价制”,即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50%。其中线上学习数据获得成绩计入过程性考核中,占过程性考核的50%,线下学习占过程性考核的50%。此外,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在课程考核中体现其教育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法,具体为:学生在平时作业、课堂展示、小组发表、课中和课后学习视频创作、读书笔记、课堂提问等任务中体现良好品德、文化思辨、中国视域、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成效将给予德育表现浮动加分。多维的考核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体系更为客观、全面和完善,学生学习获得感得到落地。此外,为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成效的自我评估和对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成效评估,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设计课程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能获得对课程学习收获的直观反馈。整体来看,学生对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接受度高,课堂活动参与度高,任务完成度和完成质量较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得以逐步养成。

三、《基础泰语2》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课程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学评教反馈以及各项实践数据,笔者认为基于优慕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基础泰语2》课程教学中优势明显。

第一,混合式教学扩大了教和学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内生动力和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有利于促成深度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了基础。此外,线上学习为碎片化移动学习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处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遇到问题习惯使用手机或电脑解决和查证。因此,通过现代化信息赋能教学的手段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同向相符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