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李商隐《骄儿诗》探析
李商隐《骄儿诗》是亲情诗中难得的佳作。李商隐有着深厚的爱子情结,诗歌以典型而平凡的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字里行间充溢着慈父对爱子的怜爱之情。
一、诗作的思想内容
《旧唐书.李商隐传》是这样记载李商隐的:“开成二年(837年),方登进士第。”自从他于开成四年释褐以来,仕途屡屡不顺,一直以来,屈居县尉、府曹一类职位。此诗作于大中三年(849年)的春天。
全诗共分三段,第一段主要以他人和自己的眼光来赞美骄儿。开篇直接笔触骄儿,开门见山,可见作者对爱子的欣赏之情。从外形和内质来书写骄儿形象,写出了骄儿的聪慧过人之处,儿之聪慧和自己困顿不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困顿仕途多年,时年已经38岁,已经有些衰朽的感觉,衬托出仕途的坎坷。
诗的第二段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述骄儿的活动和情态,细致地描绘出骄儿的美秀不凡。开头四句写到“朋戏”的喧闹,这是总写。从“门有长者来”开始,具体深入地写出了骄儿的各种活动情形。接下来写到儿童的玩骑竹马的游戏。此外,他模仿参军戏中的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模仿大人拜佛,举起鞭子套蜘蛛网,低头吮吸花蜜的汁液,把骄儿的矫捷身姿写得栩栩如生。再看屋内的活动,写到了赛“六甲”引起的纷争。跟姐姐比赛撒娇与不服气,再现了骄儿的形象,显得惟妙惟肖。他有时看父亲临帖,请父亲写“宜春”来作小幡。最后两句以比喻作结。
最后一段,抒写自己的慨叹和对骄儿的期望之情。写到自己自幼好读和写文章,可是快四十岁了,还身体消瘦,也是身世仕途坎坷不遇。接下来的句子,是告诫之词,劝慰儿子不要读书求取功名,而要读兵书。
二、诗作的艺术特色
首先,旁观者视角下的亲情美,这是从诗作内容来说的。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关注孩子的一切,而正是这一无声平实的描述,彰显出那浓浓的亲情。爱子情结贯穿文章的始终。
父亲观察着骄儿,在一旁无声地审视着爱子,爱子之美,爱子之秀,多少给怀才不遇的父亲带来了一些安慰。在诗作主体篇幅第二段中,父亲总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关注着孩子。送客回来时,孩子模仿客人的细节,父亲没有一句责备和告诫之语言,作者以慈父的心来欣赏孩子的童趣,李商隐肯定陶醉在对骄儿的欣赏之中。
其次,赋法叙事,以事抒怀。
诗作中的赋法叙事体现在作品围绕一个“骄”字作诗,回环往复其“骄”。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细节里,写到了骄儿的种种活动情形。文章整散句式结合成功,结构跌宕多姿。文辞多为同义铺陈,赋的语言浅白直露。全诗重在叙述故事,刻画容貌,情态毕现,描述带有繁复的特点。正是这些繁复的描述和整饬的句式,细腻深入而有广度地描述,才更突出了爱子之情的深重。
最后,幽默风趣的创作风格。
在每个父母眼里,孩子都是完美的。《骄儿诗》中的李商隐,善于用幽默之词表现情感。如在送客回来时,孩子在父亲面前模仿客人,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赛“六甲”情景中,骄儿撒泼而调皮,李商隐也是没有一句责骂和批评的话语。
在作品中,没有一句说孩子的缺点和不对之处,总是用以褒寓贬的手法,以欣赏的眼光来关注孩子的一切,幽默风趣的创作风格,让人更加觉得孩子的天真活泼和亲情的可贵。
三、诗作的地位及影响
亲情诗是深受儒家思想的产物,《诗经》可说是中国诗歌之源,也应是亲情诗的源头。李商隐的《骄子诗》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儒家的“善”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老庄思想受到当时人们的崇尚,人情得以张扬。王弼“圣人有情说”给士人的立身行事提供了“重情”的哲学根据,陆机《文赋》也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左思的《娇女诗》和陶渊明的《责子》诗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到了唐代,诗圣杜甫也是重视亲情的,在诗作《北征》中可见。他笔下的女儿,是那样的活泼淘气,如女儿经常模仿母亲化妆之细节,很是生动。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李商隐借鉴前辈文人的创作经验,终于写成了亲情诗中的极品之作《骄儿诗》,诗作中处处张扬着慈父爱子之情。在表现父母子女亲情方面,李商隐的《骄儿诗》对后代亲情诗产生重要影响。
宋代杨万里的诗歌《插秧歌》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大儿和小儿低头只管照顾鹅儿和雏鸭,却忘记了吃饭。作在描写童趣背后,也表现出父母子女的其乐融融。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亲情之文也受到左思《娇女诗》的影响,如《项脊轩志》中就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明代童心说、唯情说、性灵说进一步发展了文学作品的抒情特质。与袁枚并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主张“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他的《岁暮到家》是亲情诗典范之作。
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中,突出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
李商隐在困顿不遇的感伤中,深刻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在《骄儿诗》里,他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描绘人物形象,将爱子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伤融为一体,使得作品的艺术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