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西游记》的海外传播及对策探究

杨传浩
  
一起文学
2022年12期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游记》当前海外传播现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指出《西游记》独特的普适性和现代性优势,并阐释了在大众媒体视域下西游文化出现“变形”的现象,进而提出了多项推动《西游记》海外传播的措施,以期为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古典小说海外传播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 《西游记》;海外传播;对策探究

一、传播现状:走向世界的《西游记》

“中国古典名著小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习俗文化的精髓,其对外传播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能否为世界文明的兴盛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会影响到中国是否能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立于平等之地位”。而作为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则在海内外早已久负盛名。法国著名来华传教士Etiemble有言:“若未曾读过《西游记》的欧洲人,就如未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文集,则不能妄谈世界小说”,这无疑是给予了来自汉民族的《西游记》极高的赞誉。而纵观《西游记》的海外译本传播史,以英国传教士亚瑟· 韦力所译《猴》(Monkey:A Folk-Tale of China)最为著名,其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其保证了原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顾忌到了文本中的宗教风俗及其文化内涵。在《猴》广泛传播后,各国翻译版本纷至沓来,随着译本渐丰,西方研究者亦更加关注对版本释义、作者情况、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究。迄今为止,为世界学者所共同认可的全译本为华裔学者余国潘Journey to the west以及英国传教士瞻那迩所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

二、传播之源:集普世性与现代性的《西游记》

探究《西游记》为何能够成为为数不多的能为世界读者所接纳的古典小说,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文本本身和当今的世界文化背景进行探讨。Giovanni 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中说“诸如宗教习惯和婚丧嫁娶全人类具有一致性,其本身就带有普遍和永恒的准则。”《西游记》中所传达出的价值体系和思维观念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酝酿,而中华文明其本身的特征就是具有极高的包容性特点,从不排斥其它外域文化,善于汲取各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其广博和精细于一体的文化特质。《西游记》中所传递出的诸如为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人与自然(环境、上天)和谐共处等价值观正与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观追求不谋而合,这正是其现代性和普适性的体现。

三、影视改编:民族显著的接受差异造成文本“变形”

“2015年6月《西游记(86版)》电视连续剧被译为尼泊尔语在尼泊尔引发轰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外域影视。”由此可见,依托多样化传播方式(影视、动漫、游戏、歌剧等)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古典小说为国外受众更好地接受,在异域焕发第二次“生命”。在影视传播过程中,原著本体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通过与异域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度融合,这种多样化、高开放性的融合无疑利于《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但其中不可避免带来的问题是:异域文化下改编的《西游记》,由于为避免跨文化冲突或刻意体现异域文化特有的鲜明性,导致情节严重背离原著本体、甚至人物形象遭到“扭曲”的不良表现。美国和德国合作拍摄的《猴王》,严重脱离了《西游记》的情节设计框架,主人公尼克(以孙悟空为原型)表露出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其中不乏加入了“穿越”“时空转换”等现代性幻想元素,尼克甚至和观音菩萨产生了暧昧之情。无独有偶,日本在05年拍摄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就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造:唐僧由女演员担任、猪八戒变为瘦小枯干的形象、孙悟空则失去了原有的灵性,变得呆板木讷。剖析西游记中形象在日本影视翻拍中被改编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根据霍富思太德(Geet Hofested)所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关于日本为阳刚社会,因此形象偏于柔弱的唐僧由女演员扮演,这便是由民族文化所影响的。

四、以《西游记》为例的海外传播策略探析

伴随着21世纪以来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各民族文化在对抗和冲突中相互吸纳、融合发展,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迎来多样化媒介传播的热潮。鉴于此,我们围绕传播“变形”处理对策、引入对外汉语课堂、提高译介质量、擅用多媒体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一)以包容态度对待传播中的“变形现象”

在大众传媒视域下造成原著文本“变形”的现象,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大众传媒此传播媒介进行分析。大众传媒的本质在于尽可能脱离文字符号对作品的束缚,同时达到具备直接性、商业性、娱乐性的目的。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使用大众传媒的媒介工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阻力。前文提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体现出对待异文化时的包容程度,而其差异则表现为抵抗程度。而各民族文化均是在独特的条件下生成的,不可避免的具备差异性特征。著名翻译家卑尔曼(Berman)曾说“他者是人肉之躯,其所带有的多重异质特征是可以被触及和接纳的”从文化杂糅和文化图示理论探究,中华文明具为长达数千年才形成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华文化的广度在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关注和兴趣,但总体上说由于传播接受的时间较短,不能够对中华文化有全面了解,对混合文化具有相对模糊的想象,对单纯的外域文化包容程度相对较低。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对“变形”现象给予包容和理解。

(二)将以《西游记》为例的国学经典引入国际中文教育课堂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吸引学习者的部分往往并不是语言本体,而是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故事,也就是文化内容。”孔子学院总部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中制定“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两个层面,对汉语学习者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师将注意力放置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的教学上,对于文化教学研究上投入的精力则较少。笔者认为,通过将以《西游记》为例的国学经典作品引入到国际中文教育课堂,具有其天然的优势。而《西游记》中含有丰富的宗教、历史、风土人情、中国节日风俗等中国元素,也能够满足文化教学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将西游记情节引入课堂时,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替代法等方法,要注重选取章节的典型性原则、趣味原则和文化传播原则。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