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品德的建设,使之达到更高的层次。课程思政的思想要与各种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强化。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展开研究,并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细致的设计,以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改革
引言
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底蕴,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如今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树立信仰理想
如何使大学生真正拥有信仰和理想,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基石。通过它所建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建设,使他们建立一种“家国”的感情、归属感和自信。放弃历史,等于放弃了未来。在新的时代里,必须让历史和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爱国主义需要有远见、有选择、有理性、有智慧,教学必须以爱国主义为导向,使学生主动学习,把握未来趋势、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祖国的发展和伟大理想服务。
(二)强化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是有体系性的,而且是百家争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古代典籍,而这些典籍中的精华,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都还在延续。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社会和自然也在变化,所以,人更需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自己,强化国家的力量。创造性思维可以对当今的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变化时期。坚韧不拔的改革精神能激发年轻学子的上进心和奋斗精神,促使他们投身于社会变革,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二、课程思政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升级教育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最佳实践,目前,一些大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首先,教师应明确“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或一门具体的学科,它是一种教育与教学的思想。如果非要界定,其基本含义是:大学的一切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作用,都具有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即在课堂上,教师要自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并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门课的内容和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也不是某一门课的开场白或结束语。“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的深刻内涵的挖掘,是以课程为载体,使思想政治德育潜移默化、春风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形成“课程思政”的思维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时政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隔阂。因此,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使师生关系更紧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冠抗疫义工”等内容,纳入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将“敬德保民”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则能充分体现中国“重民”“爱民”的传统。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最近几年,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有人把老人从地上拉起来,然后被他们的家人敲诈;或是在公交车上因为不给老人坐,被老人殴打等,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的探讨,从而强化的辨证意识。因此,在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中,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丰富,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要想实现融入性和渗透性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恰当的选择,并且要敢于突破。要让一节课变得有趣,就得有创意。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相关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或者在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也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设置形式各异的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端午期间,可以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使同学们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意义,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家国情怀。此外,在有条件的时候,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到教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去参观博物馆,领略一下国家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的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四)强化教师的素质,发挥表率作用
孙国山先生在《女子教育之重要》表明,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要把他人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导他人积极向善,那么这个引路人自身的能力和品质都要达到足够高的水平。这些教育学家的观点都意味着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职业。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以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为例,仍然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严肃、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关怀远远不够。进而导致学生缺乏纪律意识,迟到、早退、旷课等问题时有发生。这都可以表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并没有对学生形成思想和灵魂层面的灌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师,也需要从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这一视角进行切入,不断强化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生进入到正确的人生发展路线,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的优秀学生,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一句空话,也是促进学生担当起国家复兴使命的重要教育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师,也需要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思维,在教育和教学上,形成思想、知识、能力训练并行不悖的局面,加强价值观引导,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环境,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罗瑞.“课程思政”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教学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26-28.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4.
【作者简介】
丁然(1981-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写作教学与研究。
邵燕燕(1981-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主要从事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