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经验优化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策略研究

俞靖雯
  
一起文学
2022年16期
常州市三井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22

摘 要: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形成幼儿自主探究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对客观世界具有天生的探索欲望,这一特质在幼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由于缺乏对幼儿好奇心、探索欲望的训练和挖掘,导致幼儿的这一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因此,基于核心经验优化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在幼儿阶段初步养成其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核心经验;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创设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孩子好奇的天性,使其由幼儿的自然属性,逐步转变为可训练、可控制、可操作的探究能力,从而为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科学的烙印。但是,在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教学实践当中,依然存在着科学区域活动缺少隐性指导,主题与科学区域不协调,缺少融合主题与科学经验有效路径的问题。本文将着重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核心经验提出优化幼儿园科学区域的对策。

1.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缺少个性和隐性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源于新生命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却无法自发地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进行一对一指导,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探索科学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个体性。教师在投放相关物料时,又不重视对物料与幼儿互动关系的观察,导致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得不到有效的个性和隐性指导,使得科学活动流于形式,科学精神并没有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2)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的主题与区域不协调。活动主题是幼儿园科学区域的灵魂,对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统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却存在主题与区域不协调的问题。主题与区域活动不仅没有相互融合,反而出现了二者同时被忽略的现象。科学区域活动并没有围绕科学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反而出现了许多脱离科学主题的“空壳”区域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教师与幼儿仅仅为了活动而进行活动,忽视了活动应有的科学内核。并且,这样的区域活动将主题与科学内容相互隔离,对主题活动的开展不能提供任何有益的精神和物质助力。

(3)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缺乏整体设计。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主题、物料、活动等因素链接幼儿与教师,从而形成良性的科学生态。因此,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投放什么物料,创设什么主题,进行什么活动,不仅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更关系到科学区域活动能否形成良性循环。然而,许多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当中却往往缺乏整体设计,主题、物料、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在时间节点以及年龄构成上的把握上也不够精准。这就导致幼儿或难以理解科学活动的主题,或认为主题过于容易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最终使得幼儿的科学经验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科学系统,甚至在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之后,依然无法形成科学思维。

2.在核心经验视域下优化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对策

(1)注重核心经验与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机融合。核心经验又称主题核心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主题当中,主动获取的核心经验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科学认知系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开展科学区域活动之前,应当对科学区域活动的设计进行有机把握,尤其应当不断探究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核心经验,拆分核心经验的组成部分,并逐一研究其在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主题“奇妙的水世界”为例,这一主题活动在情感模块主要体现为,提升幼儿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以及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主题活动的能力模块则体现为,对水的化学构成、三种形态、水与地球生物的关系的认知;在主题活动的技能模块当中,则体现为水的溶解实验,以及用水安全的教育。从上述对主题活动的拆解中可知,在教师对核心经验的研究当中,应当注意以下三个角度:一是,从主题的内容与标准角度研究主题核心经验,深刻领会每个主题为幼儿带来的收获以及对幼儿未来的影响。二是,抽离幼儿科教内容与主题核心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主题核心经验落实为科学区域活动的可操作性。三是,教师在对核心经验进行拆解把握之后,从总体上对科学活动进行总体设计,确保科学区域活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厘清有效主题与无效主题。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的教学实践当中,经常出现教师无法厘清有效主题与无效主题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设计科学区域活动时,甚至出现了将主题生搬硬套的现象。有些教师在投放物料时,仅仅简单地将相关图片、物品、文字摆放在活动当中,并且认为只要出现了游戏元素,就是一个成功的主题。这种做法导致主题与活动缺乏联系性,是典型的无效主题。在核心经验的视域下,教师应当摒弃上述活动设计,让主题融入到活动当中,二者形成有机主体,从而设计出有效主题。因为只有有效主题,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活动当中获得有效的科学经验,从而形成科学思维。为确保主题在活动设计及执行时的有效性,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审视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一是,明确区域活动主题的核心经验及活动内容,确立活动主题的核心以及有效经验;二是,能够有效转化为幼儿科学认知的核心经验类别,有效链接幼儿科学能力及核心经验;三是,不同类别的核心经验应当采取哪些个性化活动方式,让幼儿获取有效的科学经验;四是,针对科学区域活动应当选择哪些物料,预设哪些游戏规则;五是,教师在哪些活动环节应当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隐性化指导。

(3)准确投放活动物料增强个性和隐性指导。在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指导方式将直接影响着科学区域活动的效果,以及幼儿科学思维的养成。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化指导和隐性指导,需要借助物料的准确投放来实现。科学区域活动中的物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探索客观世界的意愿,同时又是幼儿链接客观世界和科学思维的中介。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投放的物料,不能仅仅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以及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做出判断。而是应当建立在核心经验以及对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当中的准确观察来确定。例如,在“神奇的洞”这一主题活动当中,教师投放的主要物料是万花筒。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玩过万花筒这一玩具,但是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指导学生探究万花筒的材料构成,以及万花筒的光学原理,并引导主动动手制作简单的万花筒。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光学原理,而且锻炼了收集材料组装材料的动手能力。在活动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思维。幼儿园大班的学生相比于其他班次的学生而言,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往往更强。当学生对主题或物料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在饭后、课间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并注重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指导,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形式,更是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沃土。以核心经验为基础,对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是解决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策略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提升对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视,以及科学区域活动的设计能力,才能在核心经验的基础之上,发挥科学区域活动的作用,让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磊.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某科学教育特色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0):38-39

[2]申晓燕.运用开放性材料促进幼儿运动经验发展的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7(01):68-69

[3]薛婷婷.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18(04):107-1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