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期我国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
摘要:航海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有别于其它工科类专业,学生除了上船后在船上见习、实习外,在校学习期间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也是航海教学、培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航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重点分析当前航海类高校对航海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针对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依据培养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提出个人见解,希望为国际社会和我国智慧海洋事业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内外航海事业发展的优秀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引言
我国航海业自古繁荣昌盛且历史悠久,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就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先进的航海科技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的航海文化,历史证明,我国是最早的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且通过海上交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对世界航海科技发展和传播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航海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航海是由最早的技艺逐步发展为科学技术并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发现。英国《航海史》一书记载:“航海从曾经被认为的一种技艺,逐步发展和演变成为现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海将全面应用和发展现代高新技术,探析新时期我国航海技术专业多年来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加强新时期我国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的创新机制研究,是当前航海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航海技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强制性。除了完成教育部门规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教学与评价还受到国家海事局的监管,需参加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方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现阶段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对理论的要求不低,对有意愿从事航海职业而自身理论基础又偏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二是在企业学徒阶段的分散性。由于此阶段必须在船舶上进行,而每一船舶能接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他们只能分散在多条船上开展师徒式的在船学习。所以,在当前传统培养模式下,想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接受师徒式学习几乎无法实现;三是成本高,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由于较长时间在船舶上实习,各种费用高、面临一定的风险,而由于学徒不属于船公司,航运企业愿意接受的程度低;四是属艰苦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船岸工资差距逐步减少,学生从事航海职业意愿变低。尤其是沿海省份和经济较发达区域的学生,更不愿意从事此行业,而内陆的省份受招生政策的限制,有意愿从事航海的学生无法入学。
2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航海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训
操作技能不匹配。航海类高校是专职培养应用型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的学校,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实训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计划于质量,必须高度注重和加强学生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让学生在熟悉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熟练掌握实训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航海技术课程教学中,当教师讲述到航海仪器各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其教学方式是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讲解分析航海仪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理论课程全部结束之后,再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实训教学,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利用现代化的虚拟技术模拟航海仪器,让学生面对实物设备,如指针偏转、灯光、温度变化提示等实操内容,动手反复操作。既要保证虚拟设备模拟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演练虚拟设备,系统和准确掌握真实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效避免在今后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造成严重后果。航海院校如果一直运用分割法、片段式教学的方式,必然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灵活的运用,最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2.2航海类院校在实践实训教
学环节存在设备严重不足的重要问题。实训教学是航海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是,随着全球航运事业的发展,航海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更新换代,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造成学校在实训设备的购置中,为了减少资金支出,挑三拣四,无法满足和及时跟进设备采购数量与质量。原有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达标,致使学生在实训中所运用的设备工具和实践课程的要求不达标,其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契合度严重不符,学校资金的投入不足与招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其矛盾日益激化,导致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整个实训阶段的设备不足和设备陈旧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学生的实习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技能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致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越来越跟不上新时代航海事业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航海技术发展的根本需要。
1.3船员安全意识单薄,环保意
识缺失,在实际工作中服从意识差,敬业意识较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船员思想不够稳定,没有长期从事船上管理和技术工作的目标打算,具有得过且过的不稳定思想。外派船员由于心理承受力不够强大,受到派出前长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带到了国外船东的船上,仍然保持原有的作风,并表现出一种自我“主人翁”的姿态,不能充分发挥服从大局意识、敬业乐群和忠于职守的精神,不能有效得到国外船东的接受和认可。随着世界各港口国对人员素养和技能的监督越来越严格,由于高级船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不注重自身的环保意识,而导致很多船舶被港口国当局滞留和纠纷发生,船员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航海运输任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新时期我国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创新学习模式
目前,航海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航运知识,航海专业学生面对课内资源不足的现状,必须建立起课内外知识学习互为补充的新学习模式,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学习与智能航运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融通线下与线上,多与老师互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将理论运用在实际上,锻炼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目前,高校实验实训室管理采用谁用谁管理的办法,即由教研室具体的某个人兼职管理。这种过于简单、单一的实验室管理方式难以承担相应大型的教学实验任务及维修保养工作,一些业务能力较强的兼职实验员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二级学院的实训中心、教研室与实验室关系、职责不很协调,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二级学院应根据实验、实训教师各自的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协调和组织好各项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断地探讨改进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实训教学的新方法,使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让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3.3企同时参与,共同助力航运振兴
由于航运业的特殊性,每艘船舶每次能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有限,一般为2到5人左右,加上船期,港口换班的便利程度的不同,单一航运公司在短时间内基本无法安排整班学员上船实习,而在校培训又必须要求学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统一到校。因此,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参与。在当前所有航运企业都面临着严重的招船员难的局面下,要求企业要转变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变竞争为合作,共同为国家培养航运人才,做大做强航运业。共同参与的企业可以按最终入职公司的学员数量按比例分摊培养费用。在此过程中,当地的航海协会应发挥作用,组织协调当地航运企业积极参与,也可与其他航海协会共同促进跨地域合作,共同助力航运振兴。
3.4优先选择智能航运企业就业
目前无人驾驶船舶技术还只在部分企业内研究,而大部分企业仍专注于传统航运业。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应优先选择涉足智能航运技术并走在前列的企业;而企业运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选择趋向于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就业,则更利于学生就业后的长久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许多高科技和新设备在航海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际应用,航海类院校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中,必须重视技能与技术的实操教学和训练,确保将最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并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综合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内外航海事业发展的优秀航海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耀存.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06(03):4-7.
[2]杨帆.对提高我国航海技术人才素质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1(01):64-66.
[3]孙继祥.关于应用技术教学背景下航海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讨[J].智库时代,2019(08):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