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成果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职业本科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自2019年我国开始职业本科试点工作,如何做到职业本科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水平上不低于普通本科,在技术技能方面要高于高职高专。本文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主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考取“1+X”技能证书、创建专业协会等,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搭建师生、生生等互动平台,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成果导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业本科
1 引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带来的教育理念核心的变化是彻底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需面向毕业要求,围绕学生毕业知识、能力、素质需达到的指标全面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OBE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唯一标准,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考核评价都要依据培养目标,并与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职业本科教育是从2019年开始试点,现已发展到30多所职业本科院校;职业本科教育,即本科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的补充,职业本科试点建设不同于普通应用型大学建设,它的基本结构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紧密结合。[1]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标志着我国“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确立,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让人们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变为现实。[2]
然后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课下活动研究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难发
现普通高等大学的大学生课下时间往往常待在宿舍、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老师们之间沟通交流互动少,且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岗位要求知之甚少,以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为了避免职业本科出现类似问题,为更有效地保证职业本科在理论水平上不低于普通本科,技能水平上高于高职高专。针对以上问题,积极探索以成果为导向E教育理念,即以开展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探究和实践研究,进而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第一、二课堂紧密对接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新模式。[3]
2 构建基于成果为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根据专业岗位调研明确职业本科各专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从而更好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再由教师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过程。而基于成果为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学习产出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以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为导向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即为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和非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4]非专业性课堂活动目前主要包括:就业与创业训练、心里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思想道德培养、数学建模等,主要由辅导员、学工部、教研室主任负责参与完成。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以各个教研室技能竞赛项目、专业相关技能证书为载体来展开。由专业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组建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技能考证等指导教师团队。
基于成果为导向教学理念开展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主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参赛项目为载体、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其模型图如下:
本模型主要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第一课堂将根据对专业岗位群岗位要求调研明确毕业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知识和能力的对应关系矩阵,学院领导及专业主任组织教师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及各课程对人培的支撑作用,专业教师备课依据课程作用并结合学生未来职业考证大纲及参赛规程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化对课程重构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应以过程考核为主,以学生提交的过程成果作为考核主要依据。
在保证第一课堂质量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积极开展学生课下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多种课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对参赛项目提供比赛场地、设备、仪器等,并安排负责人进行监督管理。2.根据专业前沿性成立专业协会,如建筑类专业可成立了BIM协会和勘测协会,将感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学习探讨,并为协会提供活动场地、设备及仪器,并有专业教师参与协会培训和管理。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中来,并派教师进行指导。4.在专业讲座方面,由于新冠肺炎原因,行业及企业很多讲座在线上开展,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协同育人资源等让学生参与讲座中来,提高专业水平和认知;5.开展X技能考证,学生课下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有计划地开展从初级到高级的技能考证学习。
基于成果为导向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配合、实现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有效对接,创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3 主要解决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
由于职业本科处于试点阶段,现无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探索摸索阶段,没有可以参照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而基于成果为导向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能较好地保证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能有效地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培育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即毕业生理论水平不低于普通本科、技能水平高于高专。具体可解决问题主要如下:
普通本科生源往往优于职业本科,保证职业本科毕业生理论水平不低于普通本科生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仅赖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很难保证这一目标。但通过第二课堂的技能竞赛、技能考证等可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第二通过专业讲座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水平。最后通过各类专业协会能有效促进学生们之间对专业知识交流,共同促进进步。这些第二课堂举措能一定程度保证职业本科毕业生理论水平不低于普通本科。
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创建第二课堂有效解决学生课下时间常待宿舍、玩游戏以及与学生和老师交流沟通互动少等问题。一直以来流传着“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中学生主要面对升学压力,而大学往往是希望60分不挂科就好。这种想法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自主地进行课下钻研学习,导致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然后通过巧妙的设计第二课堂,开展各项课下活动,学生既能根据自己个人兴趣选择协会、讲座等,又能通过专业技能比赛获奖、考取技能考证获得成就喜悦感。同时第二课堂也能有效保证职业本科毕业生在技能水平方面高于高职高专。
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让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都能全员参与。首先由专业系主任、负责人及部分专任教师组织团队深入行业企业中去做好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从而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及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进行修缮;专任教师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支撑作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包括课程重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并发挥领导作用、形成全过程教学管理,从而有效确保了第一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成果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特别是校企合作项目中来,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及环境,企业或其他组织能更好了解学生情况。这样通过第二课堂可让社会、学校、学生等主体对人才培养理念、价值形成一致共识,打通第一课堂专业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之间的通路,实现协同育人。
4 本模式的创新点
本人才培养模型基于成果为导向,能很好确保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较强目的性。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确保人才目标实现。其具体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职业本科人才模型的创新
构建基于成果为导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可成立非专业性领导小组和专业性教师团队,并创建了多个专业协会,全面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将第二课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配合、实现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有效对接,创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课下学生玩手机、打游戏等无所事事的问题。
4.2职业本科机制创新
探索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第一二课堂协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协同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建立第一、二课堂协同的多层次实践活动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
4.3实现职业本科岗证课赛融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基于岗位要求、证书大纲、赛项规程等对第一课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明确开设什么课程及开课次序,然后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会议给各上课老师做各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作用,最终明确各课程标准,教师结合学情按照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保证第一课堂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课下第二课堂各类专业竞赛、技能等级考试、讲座、协会活动等进一步将第一课堂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实践。以此保证学生们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2 结论
伴随2022年5月1日《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即将进入“暖春”。这标志这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所以做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这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基于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阐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避免职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大学生课下打游戏、玩手机等无所事事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保障职业本科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不低于普通本科、技能方面高与高专。本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理论探索研究阶段,各职业本科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造创新。
【参考文献】:
[1]制定人才支持战略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中国建设新闻网[引用日期2019-06-15]
[2]首批职业本科生毕业了!职业教育试点“开花结果”.福建日报[引用日期2022-07-09]
[3]余石金,韦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发展[J].电子技术.2021,50(11):67-69.
[4]高海洋.立德树人视域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1(02)::9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