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战一鸣
  
一起文学
2022年19期
聊城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中的深入实施,我国初中语文的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得以健全,并推动了中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语文课堂作为初中生教育的重点课程,对中小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教育培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必须满足新课程变革后对中小学生综合性教育的新需求。因此初中语文老师们需要从日常教育课堂中,积极反省课堂教育教学的不合理之处,全面分析在语文教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合理可行的处理办法。但是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却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加以了总结与原因剖析,并最后总结出了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学生

正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的语言教学基本思想和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在与老师的课堂观念、课堂教学引导方法、与教师的互动手段、课堂评估手段等四个方面,形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对教学方法的应用加以思考,认识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而分析我国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出现的现象,从而归纳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对策。

一、新课标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现状问题

1.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够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现了一段时间,许多高校、老师都在认真实践新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不过,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方可获得发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部分老师为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盲目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掌握不了变革的重点和关键,新的方式或方法没有适用性,反而导致精力和时间上的双重浪费。甚至,还有部分老师也未能认识到新的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作用,仍然以"应试"为总的工作工作目标,采用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对学生实施了强制性的知识传授。学习者往往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机械式的记忆,而无法得到学习快感和自身满足感,也无法展开更深层次思维以达到最真切的情感感受,久而久之形成了厌烦学习的心态,对日后的学业以及个性成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地进行各种活动,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减少了他们课堂教学的"孤立感",让其从集体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含义,明白语言知识点后面的精神,从而提高语言认知能力。其问题在于,许多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开展很不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较低,或者尽管他们形式地投入到了教学中,只是一味"走过场",一味配合老师而已,实质性效果并不多。

3.在语文课程上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朴素呆板

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文教育,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这时候的学生智力水平进行了初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家庭教育也必须积极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简单、僵化,教师还是强调以对学生的灌输与教学为主要方法,让学生进行不断的记忆与背诵。由于缺少合理的教育创新思维,导致学生的复习过程中较为乏味,容易产生厌倦。

二、新课标改革后对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开发策略调整研究

(一)基于新课改,建立正确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

由于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理念还不够完善,将新课程改革切实落实到实处还需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必须确保在开展语文教学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对症下药”,正视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顺利有效。

1.新概念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时,必须以新课程改革下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方向,以确保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驱动、全面教育的角度实施教学,使语文教学改革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更加有效。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理念、积极参与研究活动来“洗”自己的教学理念,让传统的旧教学理念“随波逐流”,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引导教学改革活动。现状及问题的原因探究

2.新模式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道路

新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学气氛轻松有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运用新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和关爱学生,让新课程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顺利实施。通过实践调查,新课改背景下的许多新教学方法非常符合我国中学语文的实际特点,如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微班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师应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增加新的模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3.新关系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教师应注重构建新教育形势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将学生与教师从“教”与“学”的两个对立转化为想要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相信老师,对自己的方式友好”的条件下参与知识学习,才能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强大的“学生群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孩子,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确保学生亲近和理解老师。同时,教师要适当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及时开展反馈活动,确保教学改革与学生挂钩,教学更能满足学生需求。

4.新评价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成果

评价角度本身不应以分数为依据,这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学生压力,让学生产生学习恐惧。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整体评价的视角,从更多元化的视角观察,让他们的亮点在整体评价中“闪耀”,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学习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就必须提高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坚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地展开自身思考,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内容是否适应了他们的工作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应该与他们的阅读水平相对应。因此,教师在介绍《新闻采访》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新闻采访的内涵和重要性,而不是本末倒置。只关注学生的新闻采访体验,过于“形式化”。认识新闻采访的内涵和新闻采访的重要性,而不要"本末倒置",只注重学生的新闻采访经验,因而过分"形式化"。不少中国语文老师在进行新闻报道与调查类教学活动时,所设定的"新闻报道类"教学内容错误,比如说调查"自然环境变迁"的起因或是某消防安全事故的起因等,具体内容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不密切,又或是超越了我们的语言理解水平。此时,初中的语文教师应把"采访内容"设定为"孩子家里冬天室温较低,小区物业办理态度不热情"或或"孩子剪发费用较高,商户乱收费"等,这些信息较接近于孩子的日常,更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反省总结授课行为在表现形式上的不科学合理,具体实施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坐着问答"也好,"走上讲坛演出"也罢,均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或是上课特点而定,绝不能"赶鸭子上架",致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畏惧"的心态,从而直接影响今后课堂学习效率。再如,教师在教学《富贵不能淫》这一课时时,老师便可针对教材,组织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并引导学生进行针对孟子中对大丈夫的论述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了解全文含义,并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度,进而指导学生探讨怎样才能做到的大丈夫之道,从而推动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

(三)现代教学技术的科学应用丰富了课堂内容

十九大汇报中强调"要履行立德树人的基本各项任务,进一步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竞争,栽培德智体美劳完全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倡导协作、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强调进一步深入人才管理模式,满足学生个体化的教学需要。同样,在"以生为本"的思想下,积极探索人性化的教学,把新技术引入课堂,实现规模化教学和人性化教学相结合,进行科技特性和教育功能的深度整合,为教学改革带来创新的动力,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以促进现代化课堂教学。

长期使用单纯的授课方式,学生就很容易对课堂内容形成厌倦感,而针对学生的这一思维认知特征,老师们就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革新,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科学地选用最适宜的多媒体教学呈现手段,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优质的教育资源,将语言的、静态的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应用模糊的关键知识点,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采用这一方法,不但能够充实课堂内涵,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对鼓励他们出色的完成班级课堂学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白杨礼赞》时,老师可以单凭课文中的内容对学生加以教导,确实地也可以使学生加以掌握与了解,但只是简单的文本教学并不可以对学生形成太大的触动。而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就能够把白杨的具体形态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加以合理的诱导,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之类的文字加以合理的表述,就能够推动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白杨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也能够借助教师对白杨树具体形态的剖析,了解白杨树的历史意义,对在中共领导下的坚持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北方军民加以歌颂,从而让广大学生深受历史熏陶影响。

(四)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人文情怀

语文课不仅承载了简单的基础知识,更承载着许多人文情感。老师在介绍、分析此类文本时,要充分结合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作品思维情感内涵,对学习者加以人文教育和情感教化,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作品的人文性,并体味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使学习者在这种精神的陶冶和影响中建立了科学的人格观、价值理念和世界观,从而建立独特的人文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个人的思想之境和素质涵养。以教育部编版的9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第一课为例,诗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在后人广为流传。老师在讲授时,可以根据范仲淹先辈的人生经验和历史背景讲述文章内容,使学习者深切地感受范仲淹先辈尽管处于逆境、郁郁不得志,但仍然关注百姓生活疾苦和国家命运的豁达胸怀,让学习者在其丰富人文情感的影响下产生了浓厚的民族使命感,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为语言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在传承和弘扬先进语言课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语言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成长为立足点,努力把语文课堂变为孩子们掌握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孟爱芹,孟令国.试论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 (3):249-250.

[2]周丽娟.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31):63.

[3]唐建忠.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J].天津教育,2019(17):72.

[4]刘超然.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参花(下),2018(3):93.

[5]孙思睿.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8

[6]韦积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南方农机,2018,49(10):2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