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思政课教师作用尤其重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群体,但因其所处地理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在空间距离上存在“边远性”,导致教育事业发展上的滞后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挑战性。在探究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建设困境解决路径时,应根据新时代条件下的新变化,结合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
关键词:边疆;多民族;中小学;思政课教师
一、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周边与多个国家接壤,从距离来看,具有“边远性”特点。从民族种类来看,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个地域共同生活,其中还有直过民族的存在,有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等自治形式,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影响深远;从地理环境来看,高山河流等特殊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的发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远离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具有边疆、多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特殊性。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大学阶段重在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责任感,中学阶段着重于打牢思想基础、强化思想意识并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小学则是着重道德情感启蒙的阶段。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和扶持度越来越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了一定完善,但从整体上看,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仍然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数量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某些小学出现一位教师承担多个班级甚至全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任务重,学生学习效果差,某些偏远地区的小学思想品德相关课程因缺乏教师形成自习课的情况。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优
在地区经济、文化、生活条件及教育水平的多种因素作用下,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结构不优主要是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在区域内也有不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不优表现为地区内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师结构不合理。二是在在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优还体现在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学校主要以中年教师为主。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水平不高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理论更新、教学引导缺乏与地区特殊性的结合等。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不多、理论水平不足、在教学中无法深入浅出地为中小学生讲解当前的新的指导理论,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课本知识背诵,忽视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较传统。
(四)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外流严重
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流失现象,从乡镇到县城,从贫困地区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从边疆地区到非边疆地区,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因其经济水平、文化氛围的影响制约,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晋升培训方面、生活保障、工资待遇和福利方面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即使有一定的保障机制也存在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完善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待遇保障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流失现象,需要从中央的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中央财政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全部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要根据地方发展差异制定政策,例如云南的偏远山区或高寒山区应加大补贴力度,考虑代课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并制定相应的专项政策面向代课教师,为代课教师提供正式编制机会。
在做好待遇的提高和补贴发放之外,还要做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例如医疗、住房、养老、子女升学等方面适当向教师倾斜,对于农村地区的思政课教师做好住房的保障,解决好广大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教师的后顾之忧,既能做到留住教师,也能做到吸引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二)加强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自身素养提升
创新培训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主要摸清教师对于培训的需求,可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相关部门或者学校在开展培训时可以先通过教师的反馈来开展或增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另外,以“研修”或者互换交流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帮扶联系,专门开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促使教师补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学科意识,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做到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培养时代新人。
(三)完善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
在考虑免费师范生由地方院校培养的基础上,还可以大力实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地区的教师短缺问题,一方面是特岗计划针对应届毕业生,可以增加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方式,另一方面,特岗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不低,能够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方面的到加强和补充,部分自治州和县城还特招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教师,对于此类型的特殊人才可以考虑放宽考试条件从而引进到更多了解地区实际的思政课教师,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展思政课教学,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赋予了新的使命,对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结合地区特殊性来进行考虑,认清困境并探索好建设路径。
唐开福,黄得昊.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云南省G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4,11(01):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