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环境设计现状及发展
摘要:环境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产生和验证都是基于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其理论体系相对不完善,需要在今后逐步完善和完善。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步显现,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意识已经觉醒,环境设计已经进入社会视野。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环境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现状;发展
引言
环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客观自然因素,即空气、土壤、动植物、水等。二是主观社会因素,相关系统标准、行为准则、环境概念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中所包含的事物的空间类别非常大,我们都在那个环境中,区别在于,主体与环境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差距。生态设计为人们创造了舒适、温暖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环境工程的定义和现状
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来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生活。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治理环境污染源和保护环境。随着环境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环境工程主要涉及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环境污水分析站。人类活动当然会产生污染物和各种垃圾,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垃圾量并没有超过一定的数量,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仍然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的环境工程主要涉及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带和各种城市污染物净化设施的建设。由于生活垃圾和各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中国环境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远不如预期。
2中国环境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城市监管机制限制了生态设计的质量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负有监督城市建筑设计的责任和义务,城市园林部门负责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市政部门负责道路交通的监督管理,环境卫生署有责任每天保持城市用地的质量。可以说,城市管理的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职责,其目标是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城市环境。然而,还应注意的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垂直管理,无论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还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日常管理中,都相对缺乏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协调性影响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导致城市环境艺术质量相对较低,整体性和系统性相对缺乏,这不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品位和所要达到的水平。
2.2环境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境领域的活动,是指公众参与环境立法、执法、法院、,法律和法律监督,以及在决定相关利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不仅是公民的职责,但也是对的。“公众”一词在法律中没有明确定义,本法也没有对社会自身的权益作出具体规定,这直接导致了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或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行政环境决策的权利应包括基本参与权和请求参与的功能性权利。请求参与的功能性权利属于救济的性质,是参与基本权利的保障。然而,该法对公众权利的内容规定过于模糊甚至缺失,导致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
3促进中国环境设计发展的建议
3.1加强城管部门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
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环境设计。在现阶段的环境设计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环境设计的重视,逐步完善城市监管机制,加强环境设计的协调统一。这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环境管理计划,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适当的具体管理措施。同时,需要建立与环境设计相关的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使不同区域的空间环境具有不同的景观构成,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生态设计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质量和魅力,从而为改善城市形象奠定基础。
3.2将公民权利纳入环境立法
之所以提出环境法的概念,是因为自然环境正在恶化,侵犯了公众呼吸新鲜空气和饮用清洁水的权利,因此,有权保护这一公众要求是必要的,环境法也应运而生。环境法可以使公众更好地保护其居住环境的权利,并在环境受到污染时得到最直接的救济,这对世界环境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立法故意回避环境权,并将一些相应的权利分散到其他法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众利益,不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在实践中,由于环境污染,公众迫切需要环境救济权。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这一要求,及时将环境权纳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更好地落实公众参与。笔者认为,狭义的环境权包括沉默权、采光权和清洁权;广泛的环境法包括知情权、驾驶权和监督权。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免受侵犯,这两类环境权对公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现阶段,我国必须将环境法纳入环境保护法,待法律更加完善时再纳入宪法。我们还必须明确公众参与的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内容。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公众”,以涵盖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其次,要明确环境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范围以及环境公众参与的过程。第三,我们需要扩大公众参与环境的方式,包括调查问卷、网络和普遍监督制度等现代方式。第四,要对公众自身权益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3.3加强环境设计专业人员的培训
中国生态设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生态设计专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中,需要加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应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合格、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能够根据学科和知识创建相关的核心课程和课程内容,参与环境设计,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实用、高素质的,在条件优越的高校任教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专家,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结束语:
优化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把生活在这一城市中居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勾起人们对城市建设历程的记忆情感,从而更加注重对其的建设方式和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张迪.综合医院护士站光环境现状及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2]梁媛.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内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3]侯俊峰.包头市“健康住宅”的居住环境健康性现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