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

何靖瑶
  
一起电力科技
2022年8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典既要表达出主旨大意,又要自然、不露痕迹。其中,最熟为人知的一首用典诗歌,便是高中语文教材书上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引用庄生梦蝶的典故,以妙笔表达出人生如梦之意。

从古至今,“用典”被广泛运用在诗词之中,“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其一,用典有委婉表达作者情感之作用。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可是有些想法并不好直抒胸臆,这时便会用到“用典”这一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之心意,又不会使诗中所述之人难受;其二,用典可以减少诗歌中语词的繁杂。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欲表达之意;其三,用典有升华、润色诗歌之作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词句更加华丽。如李商隐的《潭州》、《锦瑟》,运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带给作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典这一修辞手法作用之多,运用之广,因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其中,李商隐便是用典繁多一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用典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无题诗,无题加以用典,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摆脱束缚,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更好地融入诗歌里面。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一诗多典是无题诗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之中,用典处有三十七处。诗中用典的密度极大,几乎是每句一典,由此可见李商隐的用典繁多。

而一典多义也是《无题》诗中的特点,典故的运用巧妙,所以一处用典并不一定是表示一个主旨大意,有可能对应的是多个意思,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通常都晦涩难懂。

其三,《无题》诗虽然是李商隐在日常生活的随手之作,可是依然意蕴犹存,意象相生,“意”即是李商隐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而“象”便是诗中的意象,即用典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寄托。李商隐运用用典,其实是在表达心中之意,意象相生,多处的用典只是用来寄托情感的“象”,“象”诠释“意”,“意”以“象”而存在,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使《无题》诗内容丰富,虽有难以捉摸的复杂情感,可诗歌却意蕴深远。

以《锦瑟》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善于运用与他情感相契合的典故来营造诗歌的意境,体现出他对于“用典”这一手法的娴熟运用。这首诗的开头“锦瑟无端五十弦”,引出诗歌的背景,作者李商隐对时间飞逝的感慨,表达出诗人迷惘的心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句巧用典故,把梦境与现实连到一起,“庄周梦蝶”固然是梦,梦醒,故国已经不在了,他日的辉煌也不复存在,这句又表达出诗人对国家衰落的悲痛、伤感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又营造出一番梦幻的情境,表达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是遥不可及的。最后一句的“追忆”、“惘然”,更是能表达出诗人的迷茫心境,诗人的求而不得、幻想破灭。而诗歌中的典故:“锦瑟”、“庄周”、“明珠”、“美玉”,看似之间毫无联系,可实际上又是处于平衡的空间,这亦是诗歌当中的隐喻,代表的都是诗人求而不得之物。真真假假,梦境与现实,诗人一直在追求的可能是一个心中辉煌的朝代,个人的壮志抱负,也可以是他一生的经历,“迷茫”一词贯穿全诗,庄生迷蝶、杜宇魂化的典故又用得恰到其处,带我们走入一个梦境与现实、真与假、生与亡的思考当中。因而用典这一手法,在《锦瑟》这一首诗歌当中升华意境,使得李商隐的求而不得更加的迷茫、飘渺虚幻,使得这首诗歌具有多重意义,丰富而多彩,复杂的情感,还有数不尽之义。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朦胧美,而用典又更好地成就李商隐的诗歌“朦胧”这一特色,无题诗因无题而神秘,因用典而传神。无题诗虽说是李商隐的随笔之作,但是却饱含了诗人的众多情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对自身经历的感慨,还有诗人独特的自身体验,这反映出,诗人自身具有矛盾的内心世界,通过解读无题诗,读者可以一层一层地感受到诗歌的多重含义,从而达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诗人将自己的丰富情感藏匿于无题诗之中,需要我们通过解读典故去细细揣摩。用典把无题诗上升到另一高度,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读诗体会,引起共鸣。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还大量使用具有神话色彩的典故,这又使他的无题诗,添上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的情感更加难以捉摸,即使如此,无题诗依然独具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每一首无题诗,都像是沉在海里的宝藏,需要我们慢慢探索,慢慢去发现其中的美。《无题》之美,美在韵味,美在典故,美在那种明明知晓却又道不明的感情。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下游仰望历史的璀璨星空,解读猜测着其诗歌典故背后的故事。而这些典故就好似薛定谔的猫一般与人周旋,充满着无限可能,却似乎也只有一种可能。[[[] 陈赛莉:李商隐《无题》诗多义性主题下用典浅析

]]

除了无题诗,李商隐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常常有“用典”的身影,如《牡丹》一诗: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牡丹》李商隐

]]这首诗构思精巧、句句用典,既借物喻人,又以人拟物。开头以锦帷乍卷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接着又用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描绘出牡丹初放的姿态;又以舞伎优美的舞姿来形容牡丹的曼妙绽放姿态;以石家蜡烛、荀彧熏香的故事来描述牡丹花的香气;最后诗人又营造一个梦境,表达出诗人对牡丹花的热爱之情,表面上虽写热爱牡丹,实则暗颂佳人,虚实结合,体现出诗歌的精妙绝伦。因而《牡丹》一诗,也被陆昆称赞:“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数十百篇,而无出义山右者,惟气盛故也”。这首诗不仅表现出李商隐用典之巧妙,也表现出李商隐对事物描写之高超手法,诗歌句句用典,用典亦十分贴切,通过描写事物来表现出自身强烈的情感,通过典故来深化自身的情感,虚虚实实,意象相生,实则有趣。

李商隐的诗歌,还受到韩愈“以文为诗”手法的影响,他借鉴骈文、小说等内容,使得他的诗歌用典繁多,且用僻典,许多的典故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典故,千奇百怪,因而李商隐的诗歌难懂,多义,可又越读越有意思。李商隐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诗歌的用典中会引用佛门僻事,反映出晚唐对诗歌要求开拓创新、自立风格等风气。如他的《圣女祠》一诗: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 《圣女祠》李商隐]]这其中的“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等等,都出自与佛教有关的典故,这在唐代诗人的创作中,实属罕见。

善于用典是李商隐创作的一大特色,而他的创作又或多或少的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从而使他的诗歌独具时代特色,也能充分反映那个朝代的文学气息。李商隐的诗歌善于把个人感情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描述一个事物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心境,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物我的统一。李商隐的用典艺术也对后代影响巨大,如宋初的“西昆体”,可惜在黄庭坚之后,我们很难再看到用典如此优秀的诗人。其实无论是无论是诗歌用典、词中用典还是文章用典,都是诗人对前朝的一种追忆、对自身经历的感慨、对所处朝代文学风气的追捧,用典除了有比喻性,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反映自身文学修养的一种途径,诗人们通过运用典故借古怀今,既增加了自身创作的沧桑感,也能以简短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复杂的心境,看似叙述,实则抒情,因此,用典也是文学创作中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手法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