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不能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陈露露
  
一起电力科技
2022年10期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1158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论,它对学习和教学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学习去获得认识。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意义建构”就是指透彻理解事物或者现象的性质、特征及他们相互之前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情景”“会话”“协作”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张姝,2014)。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中,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景,学习者在与他人的合作的过程中学习,这个过程包括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共享、学习效果的评价等。与此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伴随着会话交流,互相讨论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行为。学习者获得新的认知之后,逐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2.1哲学基础

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建构主义可以上溯至大哲学家康德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整合。康德的哲学深刻地表现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承认知识的内容与材料从感觉中来,而感觉则是对象刺激人的感官后生发出的观念,知识来自感觉,是从经验开始的。康德相信人们无法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自身的经验(隋俊宇,石卉,2019)。康德认为理性批判哲学可以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分别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但他把主体认识能力看成是先天的,认为不可能正确解释人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随着实践检验后修正而得以提高。也就是说,人的学习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王沛,康廷虎,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受到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把经验看作现实世界的基础, 试图运用新的经验方法取代二元论的非经验方法。他强调只有经过了与人相互作用的自然才是经验, 强调了经验的能动性。而且他指出,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建构他们知识的过程。

2.2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人们通常认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自我建构”,是活动内化的过程。皮亚杰强调,主体心理机能形成就是一次内化的个人建构过程,但他没有了解到人的社会历史性(邹艳春,2002)。维果茨基则认为学习恰恰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维果茨基指出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不同儿童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是个体的内部思维方式,即作为儿童内部心理机能(余震球选,2005)。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正是不断内化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观念。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3.1教学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倡随机通达、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

3.1.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也就是将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支架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面对的问题。学生可以沿此支架由最初的教师引导逐步过渡到自己调控并一步步攀升,不断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高艳,2012)。因此,支架式教学前教师要先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方法的思想来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个体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教学就是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

3.1.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刘朝辉,郑京梅,2005)。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1.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指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开展教与学,每次进行的情境应是不同的,而且教学目的也不同,随机地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也就是说,学习者能够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罗生全,陆芳芳,2013)。其基本思想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支“弹性认知理论”。弹性认知理论旨在要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斯皮罗等人认为该教学方法适用于概念复杂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高级知识学习。

3.2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原则

何克抗(1997)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学者们总结提炼了几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如下。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三是要以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等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驱动源。四是强调问题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五是意识到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应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六是注重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七是要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使学习能够在学生主体中顺利进行(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2000)。

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不应当只有一种, 而是有多种, 即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应当多元化而非一元化。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家创新体系”,要求学校培养出充满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这一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求改变过去单纯地积累传授知识、记忆巩固知识、模仿强化技能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代之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个性潜能、自主创新、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顺应、符合这种时代精神和要求。

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 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 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不创新, 国家就不能发展, 甚至无法生存。针对我国的现状,适当提倡建构主义还是必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 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这也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

参考文献:

邹艳春.(20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外国教育研究(05),27-29.

王沛,康廷虎.(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教师教育研究(05),17-21.

余震球选.(2005).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隋俊宇&石卉.(201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析.教育现代化(98),33-35.

杨维东&贾楠.(20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理论导刊(05),77-80.

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化教育研究(03),.

刘朝辉,&郑京梅.(2005)."抛锚式"教学在社会技能课中的实施.现代特殊教育(1), 28-29.

罗生全&陆芳芳.(2013).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教学转化.教育学术月刊(04),59-63.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2000).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2),7-13.

张姝.(20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

温彭年,贾国英.(2002).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05),17-22.

高艳.(201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当代教育科学(19),62-63.

作者信息:陈露露、女、河南省平顶山市、汉、1996年2月、研究生在读、发展心理学、职称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