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2000年以来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综述
摘 要: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分支,藏传佛教的传播影响深刻久远。本文主要收录国内2000年以来关于藏传佛教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国内的研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2000年以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国;藏传佛教;传播;文献综述
藏传佛教的是佛教从印度传入后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青藏高原传播的过程中与青藏高原人民结合本土化的重要成果,藏传佛教对西藏地方的影响不言而喻,藏传佛教的影响不止于西藏地方,对周边的影响也是极具影响。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的怎样传播影响周边地区的?这篇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的综述将对此进行简单整理。
刘军《清末民初时期的藏传佛教与蒙古人口》中写道藏传佛教传人蒙古地区后,在蒙古社会政治上出现了僧侣特权阶层,部分地区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经济上由于大批男子削发为僧,脱离生产劳动,加重了社会负担,形响了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上沉溺于虚幻的宗教世界,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劳顽强、勇敢进取的精神受到挫伤。特别是总人口的30%以上的人充当喇嘛,独身不娶,不仅造成人口增长率的减少,网时导致了总人口数量的下降。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大批蒙古族育龄男子出家为僧,放弃婚育,造成了育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了人口的减少。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改变了蒙古人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促使几百年来的战事逐渐减少,既避免了战争所带来的大量人员的直接伤亡,又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为象古族的生存与人口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赵沛曦《论藏传佛教在云南丽江的传播》以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顺序为基本线索,对藏传佛教于唐朝传入云南丽江的学术新观点进行了论证,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唐朝以来各个时期其在丽江的流布情况,从而清晰地呈现了藏传佛教在丽江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在第五章节中介绍了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云南丽江的基本情况,从“1912年 (民国元年) ,云南都督府成立,署令:委丽江指云寺东宝活佛为管理丽 (江) 、中 (甸) 、维 (西) 永北、阿墩子 (德钦) 及藏边黄红两教大法师”到“由于建立了僧侣、土司的联合专政,在永宁地区,藏传佛教逐渐取代本土原始宗教而成为当地人们的主崇信仰,其发展非常迅速,在当地当喇嘛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喇嘛的社会地位很高,家有二子,必送一子当喇永宁摩梭人中喇嘛最多时达1000多人,其中格鲁派700人,萨迦派300人。民主改革前,永宁扎美戈寺和者波寺共有喇嘛731人,其中普米族88人,摩梭人600多人。”
王川《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较全面勾勒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过程后,分析其在内地流传的原因,认为除了时局纷乱导致人心思佛、汉传佛教界求取藏传佛教思想来振兴和发展汉传佛教外,藏区宗教界采取采纳内地信仰因素、积极参加具有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等有益活动、积极参与内地太虚太师等领导的新式佛教教育运动等之外,积极与内地社会相适应,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流传的重要原因。
欧阳镇、陈金凤《江西藏传佛教传播发展述论》元灭南宋后,藏传佛教正式开启了在江西传播发展的历史,后经明、清两朝持续积累,至民国时期曾呈现出兴盛状态。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总的说来极其有限,影响不大。这不仅与藏传佛教的特点和国家宗教政治有关,也与江西的地理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不仅丰富了江西宗教文化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江西宗教文化生态。在文中论述了藏传佛教在江西传播发展的情形在江西传播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藏传佛教对江西宗教文化的影响等。
赵改萍《论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一文中论述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与清朝前期相比有所衰落,虽没有形成高峰,但也一直未中断。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不仅呈现了自身的特征,而且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提到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传播的历史条件一是民国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二是山西当政者阎锡山积极支持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三是民国时期的纷乱时局,是影响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传播的重要原因。四是太虚等僧人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和倡导,从侧面推动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五是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得益于五台山在元以来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六是五台山特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是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发展的重要条件。七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高僧的努力,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指出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传播的特征一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凸显了五台山在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流派以格鲁派为主,僧人主要以蒙藏地区为主。三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四是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呈现出多种传播途径。五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中凸显了自身的特色。
豆珍惜《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一文以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传播为主线,全面的阐述藏传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对该地区产生的深远意义,及其在当代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的传播,能够深化认识永靖地区沟通边疆和内地的重要历史地位,突出藏传佛教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也可以为本地区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在论文的第一章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第四小节民国时期的传播中对民国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蒙藏院进行了改制,设立了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直隶属于国民政府,主管审议蒙藏行政事项及计划蒙藏各种兴革事宜。其中藏事处主管西藏的宗教等事务”“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县藏传佛教寺院尚存 20 所,喇嘛有 275 名,即炳灵寺、白塔寺、海家寺、罗家洞寺、岗沟寺、麻哈拉寺、尕脑寺、祁杨寺、唵歌集寺、韩家寺、车家寺、孔家寺、石咀寺、焦家寺、高白寺、红城寺、红咀寺、大川寺、白川寺、红柳台寺等,最出名的有炳灵寺、白塔寺、罗家洞寺、岗沟寺。”
张利峰《关于藏传佛教在上海传播的研究——上海菩提学会为例》硕士论文中论述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重要一脉,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长期流传于藏、蒙地区,在汉传佛教日益世俗化的今天,藏传佛教被认为是没有污染的、更接近宗教的。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藏传佛教的僧众也逐渐走出藏区,来到内地进行传法活动。而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屯、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藏传佛教传播的必选之地。文立足于藏传佛教在上海的传播这一命题,近年来颇有声名的菩提学会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藏传佛教在上海迅速发展的动因。发现,藏传佛教在上海的发展首先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期即有大批藏传佛教高僧到上海讲经说法,当时的上海社会名流也极力推广藏传佛教的活动,奠定了藏传佛教在上海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论文第二章藏传佛教在上海传播的缘起第一节近代上海佛教的发展盛况中有介绍到藏传佛教在上海的传播情况。第三章作为的藏传佛教传播者介绍藏传佛教在上海的主要传播者等情况。
这篇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综述收集整理的研究性著作、期刊、硕博论文并不全面,因此得到的结论也不够充分。从以上收集整理的期刊、硕博论文中可以了解得知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的基本研究现状。首先,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的研究限于个别地方的研究,研究藏传佛教传播的范围是甚小,如上述提及的云南丽江、五台山、江西、甘肃永靖、上海等小部分省市地区的藏传佛教传播的情况,对藏传佛教影响的周边地区研究很少涉及;其次,对于藏传佛教传播的方式、途径、内容等研究有不足;最后,研究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的研究不够深入、范围不够全面。期望往后研究关于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传播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全面。
参考文献
[1] 刘军.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与蒙古族人口[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02):91-95.
[2] 赵沛曦.论藏传佛教在云南丽江的传播[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01):78-84.
[3] 王川.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6):34-40.
[4] 欧阳镇,陈金凤.江西藏传佛教传播发展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07):133-138.
[5] 赵改萍.论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J].宗教学研究,2012(04):163-168.
[6] 豆珍惜. 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7] 张利峰. 关于藏传佛教在上海传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罗同(1997年—),男,布依族,贵州望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