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文化传统和形式特征分析中国蒙古族舞蹈的发展
——以《博克颂》为例
摘 要:本论文选取中国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搏克为切入点,以摔跤运动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征分析中国蒙古族舞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剖析蒙古族舞蹈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探究蒙古舞民族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呼吸动律、动作特点以及音乐结构等,以小见大地分析蒙古舞的形式特征,以追溯源头为起始目标,洞悉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创造过程,坚定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从而提出中国蒙古族舞蹈发展传承的策略和美好期望。
关键词:搏克;文化传统;形式特征;文化自信
一、导论
蒙古族素有着“马背上的民族”之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北方少数民族,最早关于蒙古族部落的典籍记载是在公元732年,起初他们还居住在森林地带,而后随着族群壮大,人丁兴旺的需要,他们不得不从森林中走出,来到辽阔宽广一望无际的草原,从此一个勇敢刚毅团结的民族便逐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大笔一挥拉开了草原文明与游牧文明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蒙古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艺术创作大多数来源于无边无际的草原、奔驰飞腾的骏马,来源于自然的灵性和生活的智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舞蹈《博克颂》是星海音乐学院陆帅凝老师所创作编导的。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便是“蒙古三技”之一的“搏克”(此处注意全文中“搏克”即蒙古语意为摔跤与《博克颂》的“博”有所不同)这项运动下所蕴含的自然质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特色,从而投射反映到舞蹈《博克颂》的创作内容、结构以及明快协调的形态特征等,通过分析对比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最后展望中国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宏伟蓝图以及需要规避和注意的问题,再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小见大,放眼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溯源性和传统性,得出坚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要义。
二、中国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传统与形式特征
2.1中国蒙古族“搏克”文化传统
2.1.1蒙古族“搏克”的起源和发展
回首绚烂璀璨的蒙古族体育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被称为“男儿三技”之一的搏克,据历史典籍记载,搏克比赛形式丰富且多样,是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且备受瞩目的比赛项目。
蒙古博克运动的雏形最早起源于生产条件相当落后的原始社会,此运动起初诞生于蒙古族先民们相互交流学习围猎经验。由此可见,“生存”则是这项运动最原始且显著的主题,而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产生分化,统治阶级层出不穷,到了元朝时期,统治阶级们已将摔跤纳入统治阶级茶余饭后悠闲欣赏的游戏活动,而在街坊民间,搏克运动也在世世代代中星火燎原,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之余,为了追求强壮的体格、平等互爱的精神会进行大小规模的摔跤运动。而后搏克的发展也并没有因为元朝的衰落而消亡,反之则是在朝代更迭的历史车轮中世代薪火相传。直至今日,蒙古族不但仍保留着最原始最热烈的搏克运动形态和方式,且以更具科学性、观赏性的创新发展模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2.1.2蒙古族“搏克”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博克运动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蒙古族在悠悠漫长的岁月里,受到气候、地域、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草原文明、游牧文明,这是蒙古族创造性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因此在特定的草原生态环境下,蒙古族人民有着与生俱来崇尚英雄的民族观以及对力量美的追求。例如草原英雄成吉思汗是每个蒙古人心中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具备着英雄骁勇善战勇往直前性格特点的还有英勇挺拔的搏克手,蒙古族的搏克手们便是每位牧民心目中永恒的英雄。
搏克这项体育运动是为了“人定胜天”的理念,也就是相信人们是可以战胜自然的不畏惧一切困难的主旨而创造的,与此同时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认为自然赋予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一切,从搏克手以草原、流水、鸟兽等动物为灵感源泉取材的服饰和造型就可以体现出搏克手们不仅有追求力量,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还有那流淌在血液中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纯朴民族观念。
2.1.3蒙古族“搏克”的审美研究
搏克作为传统的体育项目不只是单纯性地象征着技术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其带给人力量动态美的视觉享受。摔跤运动的基本姿势大多模拟猛兽,集中运用身体的上肢、躯干以及下肢力量,在摔跤场上挥汗如雨地展现搏克手们彪悍、雄壮的力量美,因此在上半身的服装设计上多数采用招的格(坎肩)的独特款式使得搏克手能够裸臂袒胸,不仅展示出他们强壮威猛的身躯也张扬着搏克手们粗犷不羁的性格。
在千年传承下的蒙古族搏克民间服饰具有着造型独特、色彩缤纷以及图案寓意深远、手工制作精美等特点,例如在搏克手服装颜色的选择上,常常选择红、青、白、蓝、黄等源于大自然中太阳、大地、天空的颜色进行取材搭配,而衣着纹样多为承载着吉祥如意之意寓的云朵植物状,从而可以看出搏克手服装有着“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由此充分证实蒙古民族崇尚热爱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取向。
2.2《博克颂》舞蹈的形式特征
2.2.1《博克颂》舞蹈的动作特点
受到草原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文化特点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动作多在肩、臂和腕上加以突出表现,并且非常注重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统一,具有明快协调、韵律独特的风格特征。
在搏克运动中摔跤手的动作体征一方面表现在身体本身的种族优势,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摔跤过程中的战术样式。从原始社会时期的以“生死”定胜负,到后来逐步演变为“双肩或躯干着地”者为负,在进入现代文明时期后,则改为膝关节以上任意部位着地者出局,逐步进化发展的胜负原则以及摔跤场上搏克手们有节奏的步伐摆动和轻重缓急的力量拿捏无处不彰显着这个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风格特征。
在舞蹈《博克颂》中以搏克摔跤运动为灵感,在舞蹈中有模拟摔跤手压低上半身,双脚略大于肩进行“跺踏”,上半身左右摆臂模拟摔跤手的经典动作。入场时多为下半身的跳踏步组成,上半身多呈飞翔、展臂的姿态,过场时多有“倾身拧腰”、“绕旋”、“后甩臂跨步进退”来呈现内在的张力和外在的美感,到回场时多为模仿雄狮雄鹰等奔跑欢呼的形态。在蒙古族舞蹈做各种步伐的时候,两个膝盖要沉稳且柔韧,伴随着双脚扎实的落地,整体动作技巧普遍更加着重强调下肢的力量,当上身做柔臂动作时,脚下往往有圆场的步伐等。蒙古族舞蹈造型也是形式多样,例如最常见的“双摆手”动作,不管从快慢高低,大小幅度,都能展现出表演者对于节奏规律精细化处理后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意象。
2.2.2《博克颂》舞蹈的动律分析
“动律”是体现舞蹈韵律美的关键点,韵律则是区别舞蹈之间风格化、构成动作风格特点的主要元素。
关于舞蹈《博克颂》中的动律体现,主要有下身跪地,上半身以胯为主左右旁移的“横摆动律”以及手和肩膀连接在空中画圆展现身体连贯协调性的“绕圆动律”。
此外就是蒙古族舞蹈快吸慢呼的呼吸动律特点,在唐朝《乐府杂录》中记载:“善歌者必先强调其气”。其意思是好的发音和共鸣是基于好的呼吸去支持的,音乐如此,同理舞蹈中也是很注重气息动律的运用,在蒙古族舞蹈中,不管是基本步伐还是肩部律动,亦或是手部训练,都离不开用呼吸衔接前后动作以达到气力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蒙古族舞蹈的呼吸多数以重拍上慢吐气为主,在空拍和弱拍上进行快吸气,在舞蹈《博克颂》有具体的动作呈现,这样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可以将舞蹈动作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体现地栩栩如生,并烘托塑造出魁梧高大的人物形象和辽阔伟岸的意境。
2.2.3《博克颂》音乐的风格特征
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且互相影响的,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鲜明具有民族性,不管是民歌、歌舞音乐或民族器乐都传递着这个民族气息宽阔且情感深厚的气质,《博克颂》的同名音乐由成立于2008年的安达盖乐团发行,此乐团主攻策划宣传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为主,音乐多以马头琴、长调、呼麦为主,渗透着浓郁悠扬的草原气息,经常用散板的节奏烘托草原辽阔壮丽一望无垠的意境。在《博克颂》音乐的衬托下舞蹈动作力度的轻重缓急、幅度大小都通过节奏的变换而重复交替,使得舞蹈音乐融为一体,将舞蹈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气质发挥极致,恰到好处的音乐的配合使得蒙古舞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3蒙古族舞蹈的发展要义
2.3.1把握好创作的“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难以避免的是多种类型题材相似的格式化作品也蜂拥而至,此类作品往往脱离了真实生活且形式大于内容,给文艺界增添了“浮躁”的气息,面对此类现象问题,我们需要沉淀下来考虑清楚“度”的把控,如何规避舞蹈作品创作的模板化和格式化?如何在感性的形式中呈现出理性内容的同时还能被大众欣赏。蒙族舞蹈作品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利用好自媒体软件的传播性和及时性,值得蒙古族理论研究者深思。
时代发展至今日,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我们要坚定“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理念,本着开放发展的思想继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分清楚民族舞蹈现代化的利弊得失,这需要我们有所舍取且掌握分寸地继承传播并创造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并源源不断诞生出优秀的作品书写下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
2.3.2坚定文化自信
2022年是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年,不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八十周年。八十年前我国文艺工作者受到当下时代发展的影响,不再忽视民间艺术文化,而是深入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去,创作出符合人民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而八十年后的今天,经历过坎坷岁月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后,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带有的一丝悲情色彩和其政治革命作用,现如今的民族民间舞文艺创作则更多了一份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当我们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时,可以发现蒙古族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作为舞蹈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深入挖掘蒙古族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捍卫并传承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保留真正有研究价值的民族艺术特色,整理出可以继承传播的学术理论研究资料,在未来面对时代浪潮中接连不断的机遇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做到真正的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
三、结论
在岁月长河的历史变迁中,中国蒙古族的诸多文化现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给蒙古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溯源性研究带来挑战,本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关蒙古族以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料有限,作为新生代的舞蹈工作者们应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根源、内涵以及表演形式等加以发掘和揣摩,逐步丰富充盈关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论,并在飞速发展且信息复杂化的当下,过滤掉纷繁浮躁的信息和声音,坚定且坚守文化自信的决心,认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此道路任重且道远,但我相信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终有一天山河遍野,百花烂漫!
参考文献
[1] 蒙古族搏克服饰审美研究【J】内蒙古大学
[2] 崔煜玮.蒙古族民间传统体育“摔跤”对“摔跤舞”的影响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2014
[3] 汪茜.中国民族民间舞呼吸动律的研究——以藏、蒙、维族舞蹈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布仁清和乐.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探究【J】艺术科技
[5] 张路遥.蒙族搏克运动之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7
[6] 于松田.浅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弘扬—以蒙古族摔跤搏克为例【J】体育风尚
[7] 高娃.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搏克运动的文化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 胡冰.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2016
[9] 迟红.民间舞蹈中“呼吸”的运用【J】舞者之说
[10] 李卓翰.蒙古族文化与蒙族舞蹈创作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202,2015
作者简介:陈彦希,2000-5-27,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本科,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致 谢
时光弹指一挥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我的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感激和感慨,首先感谢我的母校西南大学为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向我的论文指导吴芬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您从论文的选题到逻辑结构的把控对我悉心指点,以及您谨慎严格的学术作风和认真勤恳的研究态度给我树立了人生未来道路上的榜样,将指引着我不断向前奋进。此外,我还感谢我的父母,一直在我的身边支持鼓励我,给予我足够且强大的信心和能力一步步战胜前行道路上的挫折。最后还要感谢陪伴我度过大学四年的朋友,同学,是你们使我的大学生活充实丰富且多姿多彩。对于四年来所经历的一切,永远感恩,感谢,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