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十大关系》对疫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启示
摘 要: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作。毛泽东科学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功能、具体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内容、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策略。研究《论十大关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对于化解矛盾、加强和改进疫情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
1956年底,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央在此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十大关系的同时,其阐述的基本理论也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思想。毛泽东以辩证法的思想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重读这一重要著作,对疫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科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功能
毛泽东根据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国情的变化,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的矛盾,将矛盾分为十个方面,这十个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
不同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分清矛盾的地位,找出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1]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等在内的十大矛盾。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人们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工作,在辨析社会思潮、剖析社会矛盾、点明正确思想、化解社会矛盾和营造积极社会建设氛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矛盾的解决离不开思想领域的教育与引导,只有思想领域积极向上、团结统一,人民群众才会发挥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1956年底,我国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的变更给国家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挑战。如何保持好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如何统一人民的思想主旋律、如何持续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毛泽东还对国内外的积极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调动起工人和农民的思想积极性对正确解决社会存在的十大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大劳动人民灌输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化被动、消极的落后力量为主动、积极群众力量,吸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开展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促使人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历程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激励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砥砺奋斗的价值选择。”[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这样说到:“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坚决反对个人主义错误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时期仍需继续大力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发挥其化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矛盾的作用。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学习国外,全面躺平”的言论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甚嚣尘上。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其作用,教育人们正确认识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并要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病毒的发展情况而定,并不能因为个人利益的需要而导致整体社会的利益损失。由此可见,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对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开展民族观念的教育,促使人民正确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确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在论述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时认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5]我国必须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反对歧视、分裂的民族观念。毛泽东指出,“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6]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不仅符合我国建国初期的民族情况,更契合我国当前不时出现的由某些敌对势力刻意引起的民族分裂矛盾。近几年来,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言论在我国时有出现,加之境外势力利用疫情浑水摸鱼,将民族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化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的作用,坚定不移的宣传基本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营造长治久安的民族氛围。
三、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策略
(一)深入实践,加强调查
毛泽东一直倡导要深入实际,认为只有对现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够得出结论。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引起了极大的风波。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摆在眼前。要想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毛泽东所著的《论十大关系》就是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的,毛主席用了三十七天,听取了三十四个部门的情况汇报,在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后,形成了《论十大关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只有深入实际的调查,才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性质,找到问题根本所在,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解决现实矛盾。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贴近人民群众的法宝。只有实践是切实把握实际问题、发现深层矛盾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切实把握住这一工具,而不是将工作停留在“喊口号”层面。
(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方针是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九个关系—是非关系中提出的对待犯错误同志应该采取的做法。毛泽东认为:不仅要看犯错误的同志改不改,更要帮助犯错误的同志去改。党内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上述方针,帮助其改正错误并允许其革命,这对党和国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裨益的。错误不可避免,但并不是所有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只有在思想方面进行纠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达到“纠错”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从思想层面“纠正”、“治病”的作用,只有把思想这根弦拨到正确的位置,正向的意识才会指导产生积极的行为。这一方针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明确:“惩前”是为“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重“查处”轻“治病”,重“惩戒”轻“教育”,而是要以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为目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对人的彻底否定与批判,而是从思想上清除错误理念,“灌输”产生正确理论,塑造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四、《论十大关系》对疫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启示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7]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凝聚人民信仰,统一人民思想,化解社会矛盾,团结人民奋斗的重要手段。针对疫情时期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趋势,重温《论十大关系》中的基本思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对坚定理想信念、完善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发现问题,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8]《论十大关系》就是毛主席调查研究得来的结果。调查所得出的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矛盾。而矛盾则反映为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看到矛盾,将问题与矛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使工作趋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重复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疫情影响下则更为突出。这就对疫情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在确立教育目标时,要抓住疫情这个现实重大因素对人民思想的影响。深入实际,认识疫情带来的思想风险,把握引导疫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查人民所想、满人民所需、化人民所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人民适应疫情政策变化的积极性,化解人民的消极情绪,激发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到:“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9]从“以苏为鉴,全面学习”到“以我为主,积极探索”,这不仅是党中央对于苏联问题态度的变化,更是对国家发展道路和矛盾特殊性的新认识。疫情期间更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如:国内外国情和疫情发展状况不同,防疫政策与措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而有所不同,再如:不同地区的疫情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根据不同地区疫情严重程度和最新变化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在高风险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体现稳定民心的作用;而低风险地区则要着重培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如:积极支援疫情严重区域、非不要不流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一贯坚持的宗旨原则。毛主席对于人民的论述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同时他也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11]在疫情期间,党一直坚持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和“始终践行动态清零不动摇”政策,彰显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不论是疫情较为严重时期我国采取的“居家隔离不外出”政策,疫情好转时期的“动态清零”政策,还是病毒毒性降低而采取的“全面放开”政策,防疫政策实施与改变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人民,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与人民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始终关注人民的思想状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使疫情期间人民继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民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立、运行、发展和完善需要各方面、各关系协调运行。《论十大关系》从当时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十个关系进行阐述,提出社会系统各要素要相互协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正确途径。社会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工业方面和思想方面等,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稳定的作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是否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与否。随着我国疫情政策的不断调整,加之国际上某些国家的疫情“躺平”政策的出现,某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团体也采取夸大我国疫情政策出现的某些缺漏、忽视别国疫情政策缺陷的方法,营造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大肆宣扬个人利益至上的自私言论,在人民思想脆弱时期造成信念动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人民生活,切实了解人民群众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准确把握人民在疫情等新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的不同利益关系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问题时,要围绕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疫情时期出现的新问题,通过思想“灌输”、理论宣传和启发引导,促进人民处理好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倡导集体利益至上,协调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海光.《论十大关系》文本的形成与演变及其经典化[J].中共党史研究,2018(03):51-7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罗平汉.《论十大关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史学,2016(03):27-39.
[5] 刘建军.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矛盾化解的精品力作——评《思想疏导能动化解社会矛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57.
[6] 李春华.加强“三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1):86-91.
[7] 孟凡东,李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以《论十大关系》为文本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22-28.
[8] 徐方平,陈星雄.《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思维和协调发展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8):55-62.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王俊斐.生成与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矛盾的后现代审视[J].理论导刊,2022(04):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