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密室逃脱应用于文物活化的现状与策略探究
摘 要:近年,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活化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通过调查博物馆文物展示现状,协同密室逃脱互动性与娱乐性的游戏特点,据此提出文物主题密室逃脱作为文物活化的新思路,并对博物馆专业人员、博物馆游客以及大学生三方对此的认同感开展调研访谈工作,进行可行性探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于文物主题密室逃脱具有高接受度。基于此,文章对文物主题密室逃脱的后续开展提出策略,明确文物为主导,密室逃脱游戏为辅助手段,串联优点,构建沉浸式体验的文物密室逃脱,发挥文物主题密室逃脱的文物保护与商业发展双重价值。
关键词:文物活化;密室逃脱;文化消费;沉浸式体验
引 言
文物保护,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的过程。[1]“活化”一词最开始由香港政府以历史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在2007年——2008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时运用。[2]文物活化,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利用多种形式将文物激活,使其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展。[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活化的工作,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各地的博物馆正是贯彻此方针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文物活化背后的非物质文化价值的重要之地。但现阶段大部分的馆藏文物均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呈现形式单一,部分游客受到文化水平、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博物馆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做出细致解读,导致博物馆现有的展览形式缺乏对游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
文艺工作者想要挖掘文物的价值将其有效利用,真正达到活化的目的,需要重点关注公众审美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变化。近年,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更倾向于追求新奇、刺激的沉浸式体验游戏。文物主题密室逃脱是本课题组成员从消费者的体验、文物活化的效果以及密室逃脱商家等角度出发,尝试将博物馆文物元素与沉浸式体验游戏密室逃脱进行融合,打造的一款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游戏,以期能够通过新型体验模式,促进公众从不同角度感受文物的魅力,认同文化的价值,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文化素养。
一、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传统的展览形式难以吸引非核心观众
博物馆文物数量丰富、主题多样、内容广泛,文物展览的策展与举办流程清晰明确,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展览以“线上+线下”模式为主,能够保障每一位博物馆游客参展的时间、空间、形式自由;但现阶段博物馆展览的形式缺乏创新,主要聚焦于信息模式和经验模式。信息模式,指展区内将文物实物与其相关信息结合展览,游客自主参观,这种模式侧重理论普及,难以讲好“文物故事”。
总体而言,静态陈列文物的展览模式较为生硬,将博物馆的文物视之为珍宝的同时置之于高阁,缺乏独特的闪光点,对于博物馆的非核心观众缺乏引导性和吸引力。游客浏览式观展成为常态,文物与游客之间的壁垒无法通过文物展览打破,使得博物馆展览的文物活化程度低。所以博物馆在不断提升文物展览质量与水平的同时,可尝试突破原有的静态展览思维,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展览的创新性、文物与游客的互动性,创造文物活化闪光点,满足游客对博物馆展览的审美需求。
(二)密室逃脱主题单一化
广州、佛山两地现有的密室逃脱商家的游戏主题聚焦在悬疑、恐怖主题上,面向的消费群体多为喜爱刺激、恐怖的青年群体。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大部分的家庭、青年表示,对于密室逃脱这类沉浸式体验游戏感兴趣,但受制于现有的恐怖、悬疑主题。其次,相似主题或同一系列的密室逃脱对于现有的密室消费群体而言,逐渐缺乏独特性和新鲜感,这部分群体极少选择重复体验相似主题,因此密室逃脱需要避免现有消费者的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够不断创造和推出多种符合潮流的游戏关卡与多种主题布景。
总而言之,作为近年来在我国新兴的沉浸式体验型游戏,密室逃脱应在锁定一部分稳定消费群体后不断更新换代、完善提升,迎合不同年龄阶层的游戏体验需求,寻找潜在消费者;同时也不断推陈出新,维持原有消费群体的新鲜感。
二、国内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融合的案例
2019年,国内的博物馆开始探索博物馆与沉浸式游戏融合发展的可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为主题的文物密室逃脱解谜游戏,将丰富的运河知识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全新的角度呈现,开启独特观展体验。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是以密室逃脱形式打造的主题展览,面向10——15岁的青少年。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围绕着大运河的历史地理知识构建了完整的背景框架,剖析其底层逻辑,并将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的机械化用到游戏中,形成游戏与游客互动的链接,强化交互感。将历史知识与游戏玩法融合交织,层次鲜明,引导游客理解知识点,并运用知识点到游戏操作上,帮助游客学以致用,强化记忆。[5]同时,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的部分关卡复原了历史遗址的场景,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是一个交互体验展,所有的布局设计都围绕其主题进行,耗资巨大且对场地与空间设计的要求极高,其余博物馆因文物展览期限与空间场地受限,难以实现在博物馆内打造文物密室逃脱。
而国内外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融合的项目起步晚、案例少,尚未得到推广,仍处于实验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展览模式,具体的实践案例较少。
三、文物密室逃脱消费期望研究设计
为了解博物馆游客对文物密室逃脱的消费期望,选择广东省博物馆作为调研目的地,于广东省博物馆正门随机访谈50位广东省博物馆游客,在进行访谈前已确认受访对象完成广东省博物馆的游览,确保访谈的有效性。通过游客访谈收集博物馆消费者的参展动因、参展收获、“寓教于游”历史学习方式的态度、文物密室逃脱可行性探究等方面的信息,对博物馆游客采访内容的原始语句进行编码分析,抽象出核心观点并进行整合。
(一)博物馆游客的参展动因与参展收获
访谈结果显示,50名广东省博物馆游客参观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原因可划分为以“学习”为主的任务驱动和以“休闲娱乐”、“兴趣爱好”为主的个性驱动;其参展收获主要划分为游览体验和知识科普两个维度。
其中,个性驱动成为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游览的主要原因。样本中,超过70%的游客表示兴趣、好奇心、娱乐是驱动因素,独特的游览体验成为他们在游览博物馆过程中主要的收获。然而,部分游客在被问及参展收获时表示,走马观花的观展流程使他们对展览内容的记忆不深,许多游客表示比起文物的内容,他们对展览独特布局的印象更为深刻。
因此,传统单一的展览形式让游客难以达到接收历史文物知识的目的,“走马观花”式展览只能让游客记住那些文物造型独特、展厅设计精美的内容。
(二)“寓教于游”的历史学习方式得到消费者认可
数据显示超过50%的游客对于“将游戏融入历史学习”的设想表示认可。据此推测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符合许多人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目的,也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于历史文物知识的兴趣。这为向游客了解对以密室逃脱的游戏形式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态度进行铺垫。
另外,编码结果显示,参与采访的游客中有72%对博物馆文物主题的密室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因此,课题组成员推测,以博物馆文物为元素设计密室逃脱游戏对博物馆游客具备吸引力的,二者的融合具备一定的受众基础。据此设想,在落实文物主题的密室之前,负责的相关主体可以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便于迎合消费者的娱乐偏好,满足消费者对于密室逃脱以及更多沉浸式体验游戏“主题多样化、内涵丰富化”的要求。
四、开设文物主题密室的策略探究
访谈广东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探究文物密室逃脱的开展策略,结合博物馆游客的消费期望,整理获得的策略如下:
(一) 坚持文物为主,密室为辅
文物与密室逃脱融合的核心元素是文物,密室逃脱是多种文物元素有机组成的表现形式,也是文物活化的辅助手段,以密室逃脱为载体,将文物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引起公众的兴趣,增加不同年代历史文物的感知度和影响力,是开发文物密室的初衷,因此在开设的过程中,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二者不可主次颠倒。游戏研发团队在将文物元素与密室逃脱融合中需科学合理地提取应用,结合多方需求进行生动有趣的二次创作,将文物故事、文物功能、文物样式转变成密室逃脱的背景情节、线索道具、谜题关卡,辅以声、光、电和新媒体等新技术,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通过视听感受进一步了解文物,增加游客与文物的互动。在文物主题赋予密室逃脱文化价值的同时起到活化文物的作用。
(二)密室游戏研发团队层面
1.提高版权意识
首先,游戏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文物的历史背景、实物形象、历史人物联系进行构思与串联。在采用文物元素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采用之前与博物馆方进行沟通接洽,予以授权后进行创造。其次,由于近年来密室逃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的密室商家鱼龙混杂,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密室逃脱,应坚持主题原创,避免过度借鉴或抄袭导致侵权问题。
2.文物密室主题设计需合理、新颖
创新文物的利用方式,需要正确理解文化与密室逃脱游戏主次关系,不能因迎合密室逃脱游戏的趣味性,忽视了文物深层内涵的传达。文物密室逃脱的设计需深入挖掘文物当代价值,结合时代发展与潮流,将藏品内涵融入游戏之中,让游客沉浸式参与中获得共鸣。[5]提取藏品的文化元素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注意创造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关联、引起公众的理解与共鸣,通过这种方式使民众爱上藏品、爱上博物馆,达到文物活化的目的。因此,密室游戏研发团队在创造原创剧本、设计游戏关卡、密室布景前,应针对消费群体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大众的需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物元素与文物故事的串联,据此对游戏关卡、流程剧情进行深入探究与梳理,在关卡设计的过程中注意恐怖、悬疑等元素与文物元素的交叉运用;同时采用多主题设计、难易程度区分的设置,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文物密室逃脱的内容应该做到文物历史知识的融入与游戏的趣味性相结合,巧妙运用各类文物的功能用途,并将其融入解谜过程中,利用文物文创作为道具,尽力打造能够讲好文物故事的体验型游戏,达到密室爱好者的心理预期。
(三)文物IP授权经营模式
密室逃脱属于娱乐场所,博物馆属于教育场所,二者性质有所冲突。其次文物密室场景布置与构建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装修。如将文物主题密室开设在博物馆场馆内,会出现影响博物馆原有秩序、影响原有游客的观展体验等问题。
因此,文物主题密室的开展首先可在博物馆附近建立文物主题密室体验馆,并且博物馆与密室逃脱体验馆二者合作交流,互相宣传、相互引流,提高密室逃脱玩家对于博物馆文物的热情与爱好的同时,激发博物馆参展游客对文物主题密室逃脱的兴趣,以此提高文物主题密室逃脱的知名度。在文物主题密室体验馆收到理想的反响后,可逐步把文物元素、原创剧本主题等授权给密室逃脱商家,将文物主题密室的剧本投放至市面上的不同的密室逃脱商家,进而广泛开展,扩大影响力,提高这类新型密室的市场占有率。
结 语
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的融合作为文物活化的一种创新形式,是在博物馆文物原有的展览形式上进行优化,打造文物活化闪光点。进行文物与密室逃脱融合的尝试必须要明确文物与密室逃脱的主次关系,让文物赋予密室逃脱游戏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密室逃脱为文物活化与文物知识科普提供趣味。总体而言,利用密室逃脱与博物馆文物进行有效融合以此进行文物知识科普、历史知识学习的优化方式,得到了博物馆游客的积极认可,大学生消费群体也对文物密室逃脱有较高的体验意愿。
参考文献
[1] 史宁昌, 王迅, 张存林. 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5):9.
[2] 王珺, 周亚琦. 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及其启示[J]. 规划师, 2011, 27(4):4.
[3] 李博雅. "活化"语境下唐妞的诞生,成长与未来[J]. 中国博物馆, 2019(4):7.
[4] 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2022
[5] 郑晶. 游戏型教育模式构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探索——以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为例[J]. 东南文化, 2021(3):6.
作者简介:罗烨(2002——)女,汉族,广东清远人,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本科,学生,文化产业管理
何羡盈(2002——)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本科,学生,文化产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博物馆文物与密室逃脱融合的创新研究》(编号:202242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