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云南昭通端公戏与四川旺苍端公戏的历史流变及社会功能研究

李怀婷
  
北大荒文化
2023年6期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端公戏作为一种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传统的非物质性文化财富,不仅能够激励人们的精神,还能够加深人们的团结,激励我们追求更美好的明天。然而,当今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端公戏也不例外。通过对昭通端公戏与旺苍端公戏的深入研究,本文强烈提醒公众应当高度关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以期望通过有效的传播与维护,使端公戏的传统价值得到充分的传播,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华传统文明的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端公戏;云南昭通;四川旺苍;传承保护

一、起源

(一)昭通端公戏的起源

昭通地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生产力相对滞后,这使得民间宗教文化习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该地区的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端公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得名。明清时期,端公戏主要从江西、四川和湖广地区传入云南昭通。[1]

(二)旺苍端公戏的起源

旺苍县是一个拥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县,它坐落在川陕边境,拥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秦汉历史文化、红军历史文化、“湖广填四川”迁徙历史文化、古巴蜀文化,它们的融合,构筑出一个多元文化的旺苍,让旺苍县在“川北明珠”中享有盛名。“端公传统文化”仍被传承至今,而旺苍的端公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植根于当地。

二、现状

昭通端公戏和旺苍端公戏都于2021年6月1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初端公戏迅速崛起,当时整个县域的端公戏发展规模巨大,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它的魅力。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严格禁止端公、阴阳、巫婆等迷信活动,使得端公戏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尽管后来有所恢复,但剩下的端公班子和端公数量已经极其稀少。

三、法事分类

(一)昭通端公戏的法事分类

1.傩祭有两种:全堂傩和半堂傩。前者也被称为太平傩,为了祈求上苍保佑而举行的。而半堂傩则更小型化,旨在为家中患有疾病的人们提供祈福服务,由道士担任主要角色。

2.庆坛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具体的仪式安排将按照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来定制,包括祭祀、摆放祭品、插上花篮、搭建祭台、搭建祭台台阶、搭建祭台台阶等。

3.阳戏和庆典的目的都在于消灾解厄,但它的规模更加宏伟,而且神灵的身份也更加尊贵。据传,这种传统的仪式的起源可能源自古老的传统,即将二郎神杨戬视为神祇,并将其尊崇地命名为杨戏。

4.庆菩萨是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旨在表达对神明的感激之情,以及祝福他们的恩赐,以此来驱除邪恶,保护家庭的平安。庆祝菩萨的法事通常需要持续三天。

5.打醮:当天气干旱时行仪式,以求神明赐予大量的雨水,期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通常,这些仪式需要持续三天才能完成。

6.还钱:当一个人遭遇家庭困难时,他们需要向神祇求助,当一切都如愿以偿时,他们需要向“钱文”进行祭祀,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

7.做斋:旨在帮助已故者得到安息。这个寺庙里会悬挂各种神像,书写梵文,念经,并且有司鼓和司鼓的乐手来配合。

(二)旺苍端公戏的法事分类

⒈庆坛

庆坛,根源于坛神文化,是民间老百姓为求助坛神而让巫师为坛神庆贺许愿的祭祀活动。在庆坛活动中,其不仅有庄重的法事部分,更发展有丰富多彩的娱人表演剧目。坛各自顶敬的坛神也有所不同,其坛场则分为了内坛与外坛,内坛是端公做法事科仪的场所,而外坛则是端公法事结束或者中场休息时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

⒉杠神

在旺苍端公戏中,“杠神”即是“请神”之意。旺苍端公戏在法事程序上,可分为:1酬神表演2.娱人表演3.送神表演。

①酬神表演。酬神表演一般指正坛法事部分,其后的法事程序中,手之舞之,足之蹈。

②娱人表演。娱人表演又称“耍坛”,是正式的法事部分结束后或中场休息中,穿插在其中的娱乐性表演。

③送神表演。送神表演其实应属正坛法事之中,因表演顺序问题,暂将其单独归为法事最后的结束环节。

四、服装与道具

(一)昭通端公戏的道具

昭通端公戏最主要的道具是面具,云南昭通端公戏面具有着多重艺术特点:

⒈形式美。形式美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不受规则束缚、不受结构束缚、不受目的束缚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可以是粗犷豪放、精致柔美、荒诞诡谲、也可以是抽象夸张。

⒉笔触写意风格。通过使用独特的笔触,昭通通俗的面部雕塑得到了突出的展示。它们展示了昭通通俗的独立、随意且富有个性。

⒊世俗化。端公戏是巫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统形式是以“鬼脸壳”中的神鬼形象为主,这些神鬼的外貌往往是凶狠的、令人畏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昭通端公面具也开始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⒋功利性与审美性。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核心主题一直是驱除邪恶、祈求长寿、祈求财富和幸福。昭通端公戏也不例外。由于其用途不同,昭通端公面具的艺术形式也各异,既有勇猛无畏的武将,也有聪明机敏的文人,还有凶狠残忍的鬼怪形象。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旺苍端公戏的服装与道具

⒈法事服装与道具

①法冠。法冠,又名法帽、道冠。其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掌坛师表演时所戴之冠,另一种则是一般端公表演时所戴之冠。旺苍端公戏中的掌坛师常戴的法冠有五福冠,因上面刻绘了五尊神像而得名。

②法衣。端公所穿法衣又称巫衣,亦有称为道袍的。其主要包括了上衣、裙子、裤子和法鞋。对于所穿法衣并未有硬性规定,故常见端公或身者青布长袍,或者戏袍,或者道袍等。

③法器。旺苍端公戏所使用的法器有师刀、端公印、牛角号、令牌、卦板、神杖、打神鞭、道铃、拂尘、法印、神案图等。在作法时,需要配备香蜡、纸钱、鞭炮、祭品等,然后由端公运用法器,口念不同咒语施法,以助主家消灾解难、除邪扶正、降妖驱魔等。

⒉表演服装与面具

①表演服装。旺苍端公戏的表演服装多为戏服,但在一些条件有限的班坛中,也有身着围裙、花布,头戴草帽来表演耍坛戏的。故服装上并无有太过特殊之处。

②面具。面具可以说是旺苍端公戏表演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端公戏中,面具的奥秘即巫师通过戴面具,完成了第一自我过渡到第二自我(神灵角色)。

五、宗教性研究

(一)昭通端公戏的宗教性研究

昭通端公戏从它的发端就是为民间信仰服务的,一直以来都以祈福消灾、超度亡魂为主要活动目的。所以宗教因素一直影响着端公戏的演变和发展。受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儒家和道家的融合;其次是封建统治者的倡导;最后是符合民众的共同心理。端公戏思想被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和困扰,其神秘和浪漫色彩减弱,教化作用凸显,使得端公戏发生了质的变化,认为这些质的变化对端公戏保持自身的特性,独立地发展并非有利。对端公戏宗教性的研究,从文学、艺术、源流、端公戏作用等方面论证了端公戏为民间宗教的组成部分,其宗教意义受到道教、佛教、儒教、以及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巫教等)的影响。[3]

(二)旺苍端公戏的宗教性研究

“儒释道”三种教义的思想在南北朝时己被提出,然后在明清时代旺苍端公戏受到了这种“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影响体现在了旺苍端公戏的方方面面,在其视觉特征上也有所体现。通过旺苍端公戏正坛剧本可以发现“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也是由于端公希望通过对佛教、道教、儒家三教神灵的供奉来展示他坛门的无限力量,祈求三教神灵的庇佑。儒家主要是体现在剧目所想传达的思想上,如剧目《凤凰记》就体现了孝顺的思想。在旺苍端公戏《请神》剧目中:“恭祝真香,虔诚奉请,弟子顶敬,佛门启教,道门启教,老君启教,请赴炉前,受领真香。”在服装道具上也能体现出三教合一的思想,法器金刚概为佛教法器,服装上也有道袍,法器浮尘也是道教的体现。

六、音乐方面

(一)昭通端公戏的音乐

刘永忠教授的《昭通汉族民间音乐源流概说》这篇论述,深入探讨了昭通民族的不同音乐流派,并且揭示出它们的影响力。王勇教授的《云南昭通地区的端公及其艺术》指出,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桥梁、调节等功能,使得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多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公戏音乐融合了传统的道场、宗教仪式、民谣以及宗教信仰。

(二)旺苍端公戏的音乐

旺苍端公戏的腔调是唱腔和曲调的总称,其唱腔多为神歌腔、胖筒筒腔等,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花灯戏曲调等,还有来源于山歌、劳动号子、东河船歌中的高腔、帮腔和哼腔。旺苍端公戏音乐的器乐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古朴、原始的巫教宗教器乐,如牛角、司刀、法铃、木鱼等。有些音乐由打击乐、弦乐和吹奏乐组成,例如小鼓、大鼓、小锣、大锣、击板、钹、唢呐和胡琴。然在规模较小的旺苍端公戏法事活动中,多只有小鼓、马锣、大锣、钹、唢呐这五种乐器。

七、端公戏的保护和传承

不管是昭通端公戏还是旺苍端公戏,现都已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灭亡状况,端公戏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下去。

(一)保护端公戏的原真性和整体性

自古以来,原生态文化就深深植根于当地居民的心中,并且紧紧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为了有效的维持原生态文化的完整,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维护它的完整性。目前,昭通和旺苍的端公戏被列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些戏剧的有效保存与传播,并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来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戏剧。为了让端公戏能够真正融入当下的社会,我们应该将其保护、传承以及创新有机融为一体,以展现其最真实的一面,并且根据当前的情况不断推出有效的改革,以便让它们能够深入人心。

(二)重视端公戏传承人的培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端公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创新的活力,端公戏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确保端公戏的长久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创意的、有能力的端公戏艺术家。通过引入传习所这一有效机制,我们有望把传统戏曲传播到全国各地,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首先,成立一批传习所,其中包括一批具有传统戏曲特色的传习者;其次,确定传统戏曲传习者,并赋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再次,开展传习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传习者能力;最后,提供充足的资金,帮助传习者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传统戏曲传播。

(三)建立端公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积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针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能够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创造出来。相关部门应该将端公戏文化生态保护区划定出来,在所属的区域中针对端公戏进行合理的保存,使端公戏变成真正的活文化,同时要充分挖掘端公戏的原生态文化价值对其文化价值进行积极传播,才能够将端公戏更好地传承下去。[2]

(四)让端公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通过深入研究和开发,我们发现了端公戏的独特之处。为了更好的传承这种传统艺术,我们建议把它纳入到教育体系,并且加入到语言、图像和知识等方面,以便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例如,我们建议把端公戏的面具融入到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以便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这种传统艺术。为了促进端公戏的发展,我们建议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并且鼓励学生们参与其相关的音乐和舞蹈训练。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建议为孩子们提供一门专门的端公戏选修课,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相关的文化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端公戏的精髓延续到未来。

1结语

端公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祭祀活动,它对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现代角度来看,研究传统端公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端公戏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傩戏作为戏剧艺术的起源,其对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文明的渊源、发展和传承。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传统端公戏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更像一个生态系统,一个起源,一个未知的旅程,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回家的路。当代艺术如果失去了根基,它就像浮萍一样在物质世界中漂流不定。

参考文献

[1] 宗云燕,杨志伟.云南昭通端公戏面具的艺术特征研究[J].西部学刊,2020(15):87-89.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0.15.024.

[2] 郎启训,徐艺.文化生态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以镇雄傩戏(端公戏)为例[J].四川戏剧,2015(10):81-82+87.

[3] 赵阳.云南昭通端公戏研究综述[J].昭通学院学报,2014,36(01):25-28+46.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训练项目(20220502161433967);四川师范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X2022106362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