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研究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

蒲昭君
  
北大荒文化
2023年6期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为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探讨该文本中存在的概念隐喻及其深层内涵,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该文本所传达的深层政治理念和文化观念。研究发现讲话大量使用隐喻,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习近平讲话;国家形象

引 言

金砖国家指世界新兴市场,自2009年6月16日成立,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2011年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扩为五国。金砖合作机制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以“非西方大国”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金砖五国成立以来多次举行首脑会晤,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中,习近平做了讲话,该讲话中出现了大量隐喻。

政治语言离不开隐喻,隐喻的使用让文本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语言表达本身并没有意义,但只有通过它们获得不同的知识,使我们能够理解它们(Langacker, 1987)。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不可或缺的工具。Lakoff(2002)指出政治话语中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Thompson(1996)认为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无水之鱼。

国内外有不少政治话语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习近平演讲中的元功能话语(文秋芳,2017),认知特征(汪少华&张薇,2017),架构、隐喻、语用策略(张丽&汪少华,2021)做了研究。国外学者也对某一具体政治事件的政治话语了进行研究,FERRARI(2007)探究了美国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为促进在伊拉克的“预防性战争”而制定的具有说服力的战略。ZINKEN(2003)分析了波兰报纸对共产主义终结十周年纪念日的报道。

1 理论依据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把隐喻看为一种认知方式,这是与传统隐喻的最本质区别(高肖雅&史顺良,2018)。

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类型: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主要指实体和物质隐喻,是人类从外部世界的经验中抽取的隐喻,将人类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抽象概念看做有形的可触摸的实体。具体有形的是源域,抽象无形的是目标域。实体隐喻又分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容器隐喻指将本不是容器或界限模糊的物质视为容器,如将人视作容器,可以说“满腔热血、心怀鬼胎”;也可以将时间视作容器,如“一日之内”。拟人隐喻把物体当作人,赋予它们人的特征,如“Inflation has robbed me of my savings”,通货膨胀被赋予了人的特征(Lakoff& Johnson, 1980)。用有形的感知无形的、用具体的感知抽象的。目标域和源域的交流可以更好地构建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结构隐喻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本质是用更具体的概念塑造更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是金钱”,用具体概念“金钱”描述抽象概念“时间”,虽然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时间和金钱都可以被花费,对应的结构保持不变(Lakoff& Johnson,1980)。方位隐喻指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概念理解非空间隐喻的概念,如“I’m feeling up”,“up”表达了心情愉悦的意思。

2 语料选取与分析

本文语料来自“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全文除标题1792字,时间为2022年6月23日。本文借助NVivo软件,使用MIP手动识别隐喻的方式对语料的隐喻表达进行编码,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

Group(2007)提出的MIP手动识别隐喻可以尽量简化隐喻识别的步骤,构建一种易操作的识别程序,使概念隐喻可以更容易被识别。首先对文本进行大意理解,确定文本中的词汇单元及对应语境意义,即词汇单元在文本中是如何进行指称的。要考虑每一个词汇单元在其他语境中是否有更基础的含义。如果有基础含义且不符合当前语境中的含义,就把该词汇单元标注为隐喻。

3 隐喻识别与分析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讲话中出现了所有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隐喻类别及词语频次见表1,隐喻比例见图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体隐喻占三大隐喻的绝大部分,有137个(86%)。其中,拟人隐喻有128个(占实体隐喻的93%),容器隐喻9个(占实体隐喻的7%)。其次,结构隐喻21个(13%)。方位隐喻只有1个(1%)。

根据NVivo软件中的编码,将各隐喻中的词汇整理如下(表2),拟人隐喻中有22个重复出现的词语,表格由多至少地标注了词语出现的次数。

3.1 实体隐喻

3.1.1拟人隐喻

本文将分析出现次数最多的拟人隐喻“我们”:

①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回望来时路,牢记金砖国家为什么出发;又要一起向未来……

② 我们要坚持和衷共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③ 我们要坚持合作发展,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

将金砖国家比喻成人,只有人才能做出“回望、牢记、坚持、维护”的动作。金砖国家以人的形象,想象五个人站在十字路口,前方是未来,背后是成绩,他们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衡量着每条路的优点,做出选择,达成合作意愿,准备担负起重任共同应对前方的荆棘与困难,为世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1.2容器隐喻

① 将金砖国家这个本不是容器的概念比喻成大船,船能够载物,可视为容器,代表着金砖的大船朝着远方行驶,如:

……面对惊涛骇浪、风吹雨打,金砖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② “注入”常指往某种容器内部注入某种物质,把“世界”比喻成容器,金砖国家向世界输送新的活力,如:

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推动倡议落地见效,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⑤ “吸收”常指把外部物质吸收到内部,此处的“吸收”指将新的成员吸收到银行内部,是容器隐喻,如:

要支持新开发银行做大做强,稳步吸收新成员,同时推动完善应急储备安排机制……

3.2 结构隐喻

用具体概念代指抽象概念,两个概念虽不在同个概念域,但具有相似内涵:

①“蔓延”指如蔓草生长,绵延不绝。蔓草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如: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发展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②③④⑤⑥“惊涛骇浪、风吹雨打”指汹涌的波浪和风雨击打,在此讲话中形容金砖国家成立以来遇到的挑战和风险。波浪和风雨是具体的概念,挑战和风险是抽象的概念。“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指大船在海面上迎着风浪前行,在讲话中指金砖国家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坚毅。“正道”不是真正的道路,而是指金砖国家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这条路线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样是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这三个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两两相对,虽然概念域不同,但所传达的意义是同样的,因此属于结构隐喻,如:

16年来,面对惊涛骇浪、风吹雨打,金砖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走出了一条相互砥砺、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

3.3 方位隐喻

“落地”运用了上—下方位关系,形象地表达出合作倡议由承诺变为行动,如: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推动倡议落地见效,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结 语

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分析了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采用隐喻理论详细地分析了这篇习近平讲话,为政治话语研究提供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分析样本,避免结果的偶然性。该讲话通过“伙伴、我们、和衷共济”等词语将金砖国家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凸显金砖各国的勇气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重大外交理念,以独特的特点诠释自己的大国外交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答案(胡开宝,2019),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FEDERICA FERRARI. (2007). Metaphor at work in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investigating a ‘preventive war’ persuasion strategy. Discourse & Society.18(5). 603-625.

[2] JÖRG ZINKEN. (2003). Ideological imagination: intertextual and correlational metaphor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Discourse & Society. 14(4), 507-523.

[3] Lakoff, G. (2002). 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 Think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1).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 Pragglejaz Group.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 22, 1-39.

[7] Thompson, S. (1996).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ahwah: Erlbaum. 185~201.

[8] 高肖雅, 史顺良(2018). 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公开演讲为例. 新西部, 49-51.

[9] 胡开宝.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研究:内涵与意义. 山东外语教学, 4, 11-20. 2019.

[10] 文秋芳(2017). 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 外语学刊, 3,1-6.

[11] 汪少华, 张薇(2017). 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建构——以习近平 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 146-153.

[12] 张丽, 汪少华(2021). 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演讲的认知语用阐释. 山东外语教学, 42(1), 31-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