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广西钦州四月八节民俗题材在儿童绘本中的创作研究

——以《奶奶的百草糕》为例

陆盼伊 曹西丰 郭雨林 沈斐文 胡文婧 肖阳
  
北大荒文化
2023年6期
广西艺术学院

摘 要:农历四月初八是广西钦州的传统节日,也称“四月八节”在这天,人们有采集百草、制作“垃圾籺”糕点、用木叶水洗澡等习俗。将广西钦州四月八节民俗题材融入儿童绘本创作中,用生动活泼的图画形式让儿童了解传统民俗,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绘本创作过程中,笔者根据四月八节民俗题材进行分析和挖掘,并将脚本编写、角色以及场景设计与四月八节民俗题材相融合,最终尝试创作出具有本土意味和传播地域民俗的儿童绘本。

关键词:民俗;儿童绘本;绘本创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是笔者的家乡,笔者对于当地的民俗和地域样貌有更深的感触。在笔者小时候,四月八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家乡的人们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会举办丰富的民俗活动,而到了今天,节日的氛围日渐式微,让笔者萌生出创作该题材绘本的想法。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创作形式,笔者希望将广西钦州四月八节民俗题材运用到绘本创作中,表现广西钦州乡村的风俗习惯、山水文化、民居特色等,让更多儿童读者了解到四月八节的民俗,同时期望可以为钦州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一、广西钦州四月八节民俗概述

四月八节在每个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含义各有不同,在钦州的传统民俗中,四月八节主要有远离水灾、祈祷身体健康,纪念牛王生辰等含义。钦州市地处广西南海沿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四月雨水充沛,乡间的土地因冬季风影响导致结构蓬松,如遇暴雨极其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在民间有“四月八,田埂抹(塌)”的说法。在古代,钦州人为了远离灾害,便在四月八节这天带着猪肉到田间地头祈福祷告。到了近代,人们意识到因为洪涝灾害引起的细菌滋生会侵害人们的健康,后逐渐形成采集百草,做垃圾籺,并用百草沐浴的习俗。垃圾籺是一种使用鱼腥草、金银花、五指毛桃、艾草、水君子、雷公根、柚子叶、白花菜、鼠曲草、桑树叶等本草植物制成的糕点,这些植物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来制作糕点,食用后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沐浴则可以预防长痱子。

自古以来,许多节日都有神秘的背景传说,钦州的四月八节也不例外。相传这天是药王生日,百草皆无毒,且草药的药性会增强,吃了能包治百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不过是钦州百姓朴素和美好的愿望,但正是这些民俗和传说,把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二、基于四月八节民俗的脚本编写

脚本编写的灵感来自笔者童年的生活经历,笔者的奶奶生活在钦州市钦南区的小乡村,每年到了“四月八”节,奶奶都要采百草做“垃圾籺”。“垃圾籺”为方言发音,为了方便儿童阅读和记忆,在编写绘本时,笔者将其名字书面化,写作“百草糕”。

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认识百草、了解百草糕的制作过程,并传递分享百草糕的乐趣,笔者编写了故事的脚本大纲:相传四月八节是山里药王的生日,在这天山里百草的药性都会增强,吃了这天百草制作的糕点可以“包治百病”。清晨,奶奶带着丫头去田间辨识和采集百草,采集百草的过程中丫头与同在采集百草的小军因比较谁采的百草品种多起了争执,奶奶通过带领两个小朋友去研磨百草、和面、用传统的模具制作百草糕,让两个小朋友在互相帮助中化解了彼此的矛盾,成为了朋友。

在《奶奶的百草糕》的脚本写作中,如何将民俗题材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个重难点问题,笔者先通过挖掘四月八民俗中“包治百病”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点作为线索,将故事娓娓道来,再通过设计采集百草比赛引发故事“冲突”,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最后通过奶奶化解“冲突”,带领孩子们体验四月八节习俗,了解背后的传统文化,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内涵。

三、民俗题材绘本《奶奶的百草糕》的创作思路

(一)人物设定。故事的主人公由乖巧的“丫头”、捣蛋鬼“小军”和勤劳朴素、充满生活智慧的“奶奶”三人组成。笔者将“丫头”设定为一个绑着双麻花辫,穿着背带裙和凉鞋的小女孩,小军设定为身穿着宽大的白衬衫,带着父亲的工厂帽的调皮小男孩,奶奶则是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衫、黑色裤子、脚着塑料拖鞋,头发往后扎起发髻的钦州老婆婆形象。三人的穿着打扮符合九零年代钦州乡村居民的形象。

(二)场景设定。绘本中描绘的场景取材自广西钦州钦南区的小乡村,这里的地貌环境大多为山坡和丘陵,风景优美,雨水充沛,百草多生长在田间地头。这里的居民面向河流和田地,背山聚居,村庄里大多数是黄土瓦房,笔者着重刻画了优美的田野风光和宁静和谐的村庄景象。其中田野、村口商店、奶奶的屋子、厨房等场景都与百草糕的采集与制作过程息息相关,笔者将室内、室外场景尽量还原出记忆中的样貌,以及用较写实的手法去刻画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老物件和制作百草糕的工具,力求真实地将钦州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四月的乡间环境给人的色彩印象是黄绿色的,其中的“绿”充满了生命力和变化。在绘本创作中,笔者探寻钦州乡间春天的色彩规律,对其中的颜色进行归纳和舍取,最终确定以温暖的黄绿色为主色调对画面进行表现。

(三)整体编排。绘本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人物和场景的设定,还需要把握画面构图的连续性、节奏和韵律,绘本《奶奶的百草糕》在整体编排上注重用画面的留白营造翻页的呼吸感,以此为读者呈现诗意的画面。

四、以绘本形式讲述广西民俗故事的意义

广西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值得被探索的题材。绘本是当下热门的儿童读物类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他们的视野里,成为他们用阅读感知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方式。笔者认为,通过以绘本的形式讲述广西本土民俗,对于让更多全国各地的读者了解广西,扩展广西的文化影响力有促进作用。

结 语

广西钦州四月八节民俗只是广西民俗文化的一小部分,创作者可以从本次的民俗文化绘本创作中去领略和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的智慧。并借由《奶奶的百草糕》绘本创作,在图书领域为更多的孩子讲述广西本土的民俗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晴.基于广西少数民族本土孝文化视角下的儿童绘本创作研究——以儿童绘本《特掘孝母》为例[J].美术界,2021,No.406(12):86-87.

[2] 帅静泉.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在当代绘本创作中的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7,No.403(01):74-75.

课题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20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以广西四月八节习俗为叙事主题的本土绘本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20X159

作者简介:陆盼伊(1997-),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美术硕士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插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