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青马工程”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林燕
  
北大荒文化
2023年9期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不单单是为培养高水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亦是运用多样化途径和多元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诉求,也是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面育人的着力点和重要根据[1]。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青马工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有着引领作用。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高校“青马工程”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青马工程”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通常,高校“青马工程”的宣传形式是上级对下级下发文件通知,在高校各学院各部门各组织之间宣传。而“青马工程”最终的落实情况和成效结果,则依靠各单位的执行能力,并没有一个科学具体的衡量标准,判定“青马”工程的宣传工作和执行情况应该是什么状态。在这样的工作下,“青马工程”的宣传范围的覆盖面和下达深度存在一定缺陷,并不能保证每个大学生对“青马工程”这项工作开展的认知度很高,部分大学生表示对“青马工程”的概念、目标、意义并不了解,对“青马工程”是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不了解。在宣传方式上,大部分同学仅仅是依靠学校官网、院级公众号和班级通知的形式,通过“青马工程”专门公众号、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相关宣传渠道了解“青马工程”的同学较少。这也侧面反映出“青马工程”的宣传工作问题存在提升空间。

(二)高校“青马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从“青马学员”的角度来看,学员都是通过“青马工程”严格筛选培训,具备一定素养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追求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青年领跑者[2]。在“青马工程”宣传和教育过程中,要做好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目前,部分学员的确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更新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很少学员会主动将自己的所学所行进行分享,队伍整体的沟通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还需要增强,在带头示范引领工作上,并没有做的很到位,少部分学员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青马工程”对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成效的关注不够。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关注大学生“青马工程”的意义和路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具有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内涵[3]。“青马工程”开展的目的就是要在当前这一信息大流通的时代正确引领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4]。“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阶段性与长期性、整体设计与重点推进三对关系[5]。研究提供的多为规律性的论述和原则要求,具体落实效果评价的关注度较少。

二、高校“青马工程”赋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青马工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不单单是要致力于“青马学员”的培养,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融入到高校各部门、各组织、各教师和各学生之中,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高校团委需要加大“青马工程”的宣传工作,扩大“青马学员”的选拔,确定科学的选拔标准,公平的选拔流程,不仅从大学生骨干中进行选拔,还要从全体大学生中选拔,从研究生中选拔,为“青马工程”工作的开展添加更多学识丰富、素质过硬、能力扎实的“青马学员”。利用和改进宣传媒介,实现“互联网+青马工程”,扩大高校“青马工程”的影响范围。

(二)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青年模范们再接再厉、严于律己、锐意进取,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广大青少年作好表率”。“青马学员”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力量,更应该致力于将责任扛在肩头,做高校“青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生力军。“青马学员”来源于广大学生,成长于广大学生之中。大学生的兴趣、年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相仿,生活在同一片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之,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相近,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模仿。同辈群体之间思想交流更温情自然,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更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因此也更容易形成信任关系。“青马学员”可运用彼此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或者周围具体生动的事物作为举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轻松自如的形式交流讲解。打破只有竞争和枯燥的校园生活模式,在合作交流中也能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美好。

(三)营造优良的高校马克思主义育人环境。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知识学习、道德塑型和能力培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校要营造浓郁的马克思主义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宽学生视野。高校“青马工程”要对全体大学生思想起到正面影响,就必须在高校开展过程中融入高校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整体协调健康发展[6]。同时,校团委要注重“青马工程”实践活动环境的引领作用,促进青年奉献社会和积累相关经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社会服务、支教等,都在以实践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对个人、集体、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高校组织开展的各类“青马工程”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为“青马学员”进行实践教育,既满足了学员的实践需要,又能增强学员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高校“青马工程”在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全体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感,实现培育和引领共同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万资姿,舒乙钉.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5):29-33.

[2] 佟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青马工程”内在联动机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25-130.

[3] 张兴海,朱明仕.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6(01):45-47.

[4] 舒柳.“青马工程”对青年引领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21(34):84-86.

[5] 周方舒.高校“青马工程”如何提质增效[J].人民论坛,2019(26):114-115.

[6] 赵海燕.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角下的“青马工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64-166.

作者简介:胡林燕(1992—),女,汉族,江西南昌,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系“2022年度南昌大学共青团理论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CUGQT2022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