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RCEP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基于GVC分工地位指数
摘 要:RCEP的签署为成员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8年OECD-TiVA数据库数据,测算了RCEP15个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指数,重点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状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印度尼西亚、文莱的制造业地位指数都是大于0,在GVC分工处于上游环节;第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韩国的制造业地位指数都小于0,GVC分工处于下游环节;第三,菲律宾、老挝的制造业地位指数在0附近上下浮动,但GVC地位指数逐渐提高。进一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应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与成员国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贸易规则完善,提升区域价值链的地位;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关键词:RCEP;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
1 引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
新世纪以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各国发展的意义愈发重要。在GVC分工中,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了高附加值的中上游环节,牟取了大多数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在低附加值的下游加工环节争夺少数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新的历史时期,在持续已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分工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基于新的时局变化,2020年,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更先进的技术提升,所以能够参与GVC分工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急需摆脱“低端锁定”的帽子,向中高端稳步发展。
当前,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分工细分程度提高,范围也逐步延伸,诸如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更低的生产成本等优势快速扩大其制造业市场,同时发达国家也在进行再工业化,其中高端技术的研发逐步向本国收拢,更加强调自身技术唯一性,以此来稳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这都给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在面对全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本文通过引入RCEP中的关键数据,分析RCEP签署后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为制造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学术界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测度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测度方面,Hummels等[1]首先引入“垂直专业化率”指标来评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价值链环节中参加分配的能力,李根强[2]从垂直专业化产出、区域再流出和价值提供偏好这三维度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在1997-2007年间的世界价值链环节参与模式,Koopman等[3]引入的外贸价值核算架构,将一国出口商品划分为被外国消化吸收的价值、回到国内市场的价值、国外的价值以及重复计算的环节,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贸易数据的重复计算难题,使得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更加深入。Wang [4]等(2017)定义的位置指数将上游度和下游度结合起来,用这一比值作为一国某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可以更好地体现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状况。
为了加速在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的升级,学者们开始关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因素,郭晶和赵越[5](2012)通过实验研究,他们发现人力资源创新型要素对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当人力资本发展到达适当程度时,才会明显提升全球分工地位。李慧燕[6] (2013)基于○型环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参与世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负面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积极参与世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负面影响严重程度与外商直接投入、基建完成、港口效率以及交易环境等因素存在正相关性。黎峰[7](2015)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国内生产配套技术水平对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明显,而部分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分工地位呈负相关关系。
2.2 RCEP的签署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主要结合关税下调、附加值提升、贸易便利化、等角度进行研究。已有多数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进行研究。一是关税下调方面,Li et.al.(2017)[8]深入探讨了RCEP框架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受到的关税政策的积极影响。李新兴等[9](2020)的研究发现,在关税下调的作用下,除GDP外,RCEP国家在社会福利、消费水平、产业产出和对外贸易等经济指标上也普遍地发生了增加,这一结果为RCEP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钱进(2021)[10]的研究,RCEP的成员国将会受益于关税削减的政策,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促进GDP的增长。二是附加值提升方面,王晓萍、胡峰、张月月[11](2021)提出了“NVC-IRVC-GIC”,即“国家价值链-国外地区价值链全球技术创新链”,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化为“我国创意”,通过附加值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提升。三是从贸易便利化角度出发,郑远芳、曾庆均[12](2021)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以RCEP 作为区域经贸的“融合器”,促进成员国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并相互融合。陆菁、高宇峰、王韬璇[13](2021)以GTAP10.0为基础,模拟分析RCEP实现后与RCEP其他成员国合作产生的经济效应及其对各行业制造商的负面影响,以促进贸易便利化,提高制造商的竞争性,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2.3 文献评述
在RCEP的签订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但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对国内外市场和贸易环境对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缺乏考量,同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测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基于2009-2018年OECD-TiVA数据库数据,测算RCEP15个成员国家的GVC分工地位指数,重点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状态,并提出政策建议。
3. RCEP成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
3.1测算方法
本文参考Koopman(2010)提出的GVC地位指数(GVC_Position Index)进行地位测度,若该指标越大则表明在GVC中的地位越高,分工越位于上游环节,主要为其他国家提供中间产品。反之,若该指标越小,则在GVC中地位越低,分工越位于下游环节,主要依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生产。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代表r国i产业在GVC国际分工中的地位;IVir表示r国i产业间接附加值出口,FVir表示r国i产业国外附加值出口,表示r国i产业的总出口。为国产业的间接附加值占总出口的比重,即为GVC前向参与度。为r国i产业的国外附加值占总出口的比重,即为GVC后向参与度,通常也被叫做垂直专业化指数。
3.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OECD发布的TiVA数据库。该TiVA数据库包含一系列主要指标,这些指标跟踪1995-2018年出口、进口和最终需求的增加值的来源,涵盖66个经济体(包括所有经合组织、欧盟和G20国家以及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以及区域汇总。本文选取了2009—2018年间RCEP15个国家的数据:以数据库中D10T33:Manufacturing产业为例,RCEP国家具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
3.3测算结果分析
根据表1和表2所示:总体上看,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印度尼西亚、文莱的制造业地位指数都是大于0的,说明这些国家与RCEP其它成员国相比在GVC中地位较高,分工处于上游环节,可以为其它国家提供更多的中间商品;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韩国的制造业地位指数都是小于0的,说明这些国家相较而言在GVC中地位较低,分工处于下游环节,更依赖进口中间商品进行加工来获取利益;其中菲律宾、老挝的制造业地位指数在0附近上下浮动,但GVC地位指数逐渐大于0,说明菲律宾和老挝在国家发展中从依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获利逐渐转变为向世界其它国家提供更多的中间产品。具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地位指数逐渐提高,但地位指数仍较小,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业仍然面临着“低端困境”。
4.政策建议
本文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为背景,通过测算GVC地位指数得出以上测算结果。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相关政策建议:
4.1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与成员国的交流合作
借助RCEP这一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平台,中国可以利用其分工合作模式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改善。在这一目标下,中国政府应大力推动RCEP区域内国家间各产业的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把握RCEP签订先机,积极推动协定各方面落地生效,加大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积极主动地承担中国的大国责任,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加强RCEP相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简化成员国间的通关手续,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检验检疫标准,真正实现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便利化。在促进成员国之间合作交流的同时,利用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和影响力,坚持通过多边协商谈判妥善处理成员国间可能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摩擦,为RCEP成员国交流合作创造稳定且良好的外部环境。
4.2积极推进贸易规则完善,提升区域价值链的地位
RCEP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分工结构不断升级重构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提高区域价值链的话语权一定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起到正向作用。各成员国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地位的前提下,借助RCEP的区域一体化制度保障,共同推动彼此之间各项优惠政策落地实施,建立起RCEP成员国间的区域合作规则,并以此带动精细化、便捷化的经济交流合作,形成动态闭环型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借此降低RCEP成员国对外部区域的市场依赖度。
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亚洲区域价值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大,中国也因此在RCEP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日益占据中坚地位,这种地位优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融入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密切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等多方面交流合作。作为区域内中坚力量,中国应该通过构造区域价值链,培育新技术、建立新规则和打造新规则,探索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地位攀升的新路径。
4.3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国内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制造业以国内消费为基础,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国际循环为补充的制造业产业转型。推动制造业逐步从加工制造环节转向产品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建立与商业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更具创新性的产业环节。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方针,不断学习东道国技术知识及管理方式,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逆向实现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Hummels, D.; Ishii, J. and Yi, Kei-Mu."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 2001 ,pp. 75-96.
[2] 李跟强,潘文卿.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07):10-22+187. 11-1235/f.2016.07.003.
[3] KOOPMAN R, WANG Z, WEI S J.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494.
[4] Wang, Z., Wei, S. J., Yu, X., & Zhu, K. Characterizing global value chains: Production length and upstreamness [Z]. NBER Working Paper, 2017
[5] 郭晶,赵越.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基于完全国内增加值率视角的跨国实证[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87-95.
[6] 李慧燕.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10):64-67,73.
[7] 黎峰.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地位:内涵及影响因素[J],国际经贸探索,2015(9):31-42.
[8] Li Q M,Scollay R,Gilbert J.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on FDI in a CGE Framework With Firm Heterogeneity[J].Econom-ic Modelling,2017,( 67) : 409 - 420.
[9] 李新兴,蔡海龙,蔡松锋,谢家琦. RCEP 未来发展前景 及潜在影响研究———基于 GTAP 模型[J]. 宏观经济研究,2020,(7) : 165 - 175.
[10] 钱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经济效应及产业产出分析[J]. 国际商务研究,2021,42 ( 1) : 86 - 96. .
[11] 王晓萍,胡峰,张月月.全球价值链动态与优化构架下的 中国制造业升级——基于价值“三环流”协同驱动的视 角[J]. 经济学家,2021,2(34):43-51.
[12] 郑远方,曾庆均. 中国制造业与 RCEP 成员国产业融合 研究[J]. 亚太经济,2021 (04) 102 -110.
[13] 陆菁,高宇峰,王韬璇.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制造业 的影响——基于 RCEP 的模拟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 2021,3(10):124-135.
作者简介:韦文鑫(2002.12.14),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河海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