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党初期浙籍先进分子群体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
——以《妇女评论》为中心
摘 要:《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是一份由中共早期党员筹建创刊,发行于建党初期的妇女类刊物。浙籍早期党员和先进分子是它的主要撰稿者,他们在刊物上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倡导通过“性别和阶级”的联盟来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与各种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建党初期;浙籍先进分子;《妇女评论》;妇女解放
马克思说:“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没有女性的酵素,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1]映照到近现代中国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思想的广泛传播,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浙籍先进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并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创建于建党初期的《民国日报·妇女评论》(以下称《妇女评论》),是以浙籍先进知识分子为骨干的妇女评论社创刊和发行的,集中反映了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在建党初期的妇女解放思想,考察《妇女评论》中反映的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妇女思想解放思想,有助于完善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在建党时期的历史群画像。
一、《妇女评论》杂志简介
《妇女评论》脱胎于五四新文化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压迫和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介一直是《新青年》《觉悟》副刊等进步杂志的重点内容,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一直以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觉悟》杂志的社会主义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以至于“到一九二O年底,《觉悟》已经基本上肯定中国应当走社会主义道路,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知识分子应当到劳动人民群众中去。”[3]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现状,妇女问题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潮,《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因此开设了“妇女问题”专栏,但是到了1921年的时候,随着妇女解放问题讨论的扩大和深入,《觉悟》副刊已经不再以专栏的形式,而是以专刊的形式开展妇女问题的讨论。
鉴于“两性问题是个极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妇女问题又是当今两性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4],持续社会对妇女解放的高度关注及讨论以推动妇女解放运动。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中共早期共产党员,在一大期间同时筹备创办《妇女评论》,并于1921年8月3日正式刊行。以妇女评论社为编辑机构,仍然以《民国日报》副刊的形式发行,每周一期,两年出版104期,另加1922年“新年增刊”和1923年“五一增刊”,共106期,共发文740余篇。
《妇女评论》的“言论”和“随感录”两个栏目思想性最强,多以评论性和学术性的文章为主,内容上涉及妇女解放的诸多热点问题。“通信”一栏则刊登读者来信,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和思想之间的碰撞,从来信的读者可以看出,《妇女评论》至少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省份有较大影响。另外,《妇女评论》针对妇女解放的焦点问题,专门开辟了极具特色的“讨论号”“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来指导解决具体妇女问题。
二、《妇女评论》作者群分析。
《妇女评论》在28期第一次公布了妇女评论社的成员名单,以后在29、52、58、63、67期分别公布新增成员名单,最终妇女评论社成员共有42名,其中发文10篇以上的主要作者情况如下:
其他早期党员如李汉俊发表了4篇,沈玄庐发表了5篇,主要集中在《妇女评论》早期。《妇女评论》作者群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妇女评论》的核心编辑力量。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4名成员中,有7名是妇女评论社成员,而且自始至终把握着刊物的方向。在陈独秀赴粤的1920年底至一大召开这段时间,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人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他们在建党前后创办《妇女评论》的活动,应纳入早期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的活动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将《妇女评论》视为中共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妇女刊物也不为过。
二是浙籍先进分子是作者群的主要组成。妇女评论社42名社员中浙江籍的有22名,占半数以上,发文11篇以上有名可考的9名主要作者中,浙籍占了7人。沈玄庐在《妇女评论》上发表了5篇文章,后期如进步青年叶天底、丰子恺等也加入妇女评论社,并多次发文。在第32期公布的编辑部主任选举中,获推举的三人皆为浙籍,分别是陈望道12人,沈雁冰5人,邵力子1人。浙江地缘关系成了妇女评论社中的主要纽带。
三是中共早期妇女运动的女性领导人杨之华、王会悟等都是妇女评论社的主要成员之一。王会悟是《妇女声》杂志创办和发行的主要负责人。在向警予受组织委派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后,杨之华接任了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职务,之后长期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工作。从这个角度而言,《妇女评论》是中共早期妇女运动领袖的摇篮。
三、《妇女评论》呈现的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妇女解放主要观点。
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在《妇女评论》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的文章,并同许多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展开了辩论。
(一)用唯物史观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后,浙籍先进分子群体较早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如陈望道认为“人类历史的初期,曾有一时,女子是自食其力的,那就是有劳动权,有生存权” [5]只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子掌握了私有财产权,女子才逐渐沦为男子的附庸。所以妇女问题归根结底是“胃的问题”,“食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认为在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妇女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沈泽民也认为:“女子的地位思想道德信仰等等,是完全被他们的经济地位所束缚的。从旧的道德思想信仰解放到新的这些,一定是伴同着旧经济制度的崩坏与新经济制度的发生。”[6]基于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妇女受压迫根源的剖析,提出了只有实现阶级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认为“劳动问题根本解决了,女子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婚姻自由,有参与政治的机会了”[7]。“我们要求女子解放的精神是因为女子是人,只要人类里面有一部分人处在不平等地位,无论男女,我们都应该要求解放。”[8]。这些观点贯穿了《妇女评论》整个发行过程,有力推动了中国劳动妇女从“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转变。
(二)推动“性别和阶级”的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存在天然的鸿沟,受西方资产阶级女权思想的影响,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知识分子,对妇女运动的依靠力量认识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有的女性知识分子将妇女运动视为妇女自己的事情,也有的知识分子认为贫苦人家靠劳工糊口的妇女每天和生存奋斗,没有时间受教育,也没有金钱受教育,他们环境又坏,思想是几乎没有的,只有冲动,又因为是常处在被压迫的地位,受不堪的待遇,以至他们的道德也堕落,无法做妇女运动的中坚。因此,将妇女运动的希望寄托到知识分子、有产阶级的太太、小姐身上。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王会悟将中国女子分为三种:不劳动的、没有工银的劳动者以及纯粹劳动者,旗帜鲜明地指出自食其力的纯粹劳动者是“最易觉悟、最有希望的”,是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妇女们最好是和同阶级的男子们共同团结起来,根本解决自己切身的利害问题。若专注重性别的关系,与自己的幸福上并没有丝毫益处。”[9]在1922年的工人运动中,广大劳动妇女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邵力子高度赞扬了女工团结起来的伟大力量,赞叹 “贫苦无知识的女工,竟把官厅和资本家战胜了,更把‘法律’这样东西也战胜了”[10]自此妇女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开展妇女运动的基本准则,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
(三)同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思想展开了坚决斗争。在十月革命之前,新文化运动宣扬的妇女解放思想是侧重妇女个人的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权思想,在当时是起到了冲击封建礼教和统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女权思想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开始呈现出来。如将解决教育问题当作妇女运动中最根本问题,有的强调职业独立,认为经济独立就是要求和男子有同等职业、同工同酬、妇女有财产继承权、处理权等,有的将废娼运动当作是妇女解放的主要内容,有的甚至提出“要谋妇女的自由,必先提恋爱自由;教育、政治、经济、道德无非是谋恋爱自由的手段,恋爱真正自由了,妇女问题也便解决了”。这些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在《妇女评论》的通信栏目中也经常出现,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沈泽民认为:“劝化妓女,投身看护团,投身红十字会等等牺牲的工作,现在已经证明完全无用,因为那是替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服务,替他们减轻负担的。”[11]王会悟提出了“找出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来,不要枝枝叶叶的去做”[12]的意见,这个方法就是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去,推翻人压迫人的私有财产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综上,浙籍先进分子在建党初期,以《妇女评论》为平台,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批判武器,聚焦妇女解放具体问题,关注劳工妇女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培养了一大批妇女运功骨干,为推动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年版,第5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3]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88页.
[4] 《妇女评论出版预告》[N],《民国日报》1921年8月2日第2版.
[5] 妇女评论社:《宣言》[N],《妇女评论》1921年8月3日第1版.
[6] 沈泽民.《女子经济独立问题的简要说明》[N].《妇女评论》,1921年8月17日第1版.
[7][12] 王会悟:《怎样去解决妇女问题》[N],《妇女评论》1921年8月24日第1版.
[8] 妇女评论社:《宣言》[N],《妇女评论》1921年8月3日第1版.
[9] 王会悟:《怎样去解决妇女问题》[N],《妇女评论》,1921年8月24日,第1-2版.
[10] 力子:《上海丝厂女工罢工记》(二)[N],《妇女评论》,1922年8月16日,第3版.
[11] 泽民:《中国青年女子的烦闷》[N],1922年1月1日增刊.
基金项目:浙江省妇女研究课题“建党初期浙籍先进分子群体妇女解放思想研究——以《妇女评论》为中心”(2022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红军(1979.6-),男,汉,浙江东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