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乡村振兴视域下部分地区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短板与对策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多地大力发展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地区乡镇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收益与预期不符,存在一定不足。本文针对该类地区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的自身劣势、外部竞争威胁等方面展开研究,梳理总结了几方面共性短板,针对性提出改善对策。对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田园综合体 短板 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有力,取得了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在此过程中,全国多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当地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深度融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要素,集约多项扶持政策,建成了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乌审旗巨力、襄阳中国酿造第一村等一批经典乡村田园综合体试点。实现了多功能、多业态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赋予了农民及其自主产业一项新的“造血”功能,趟出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事实证明,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更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强大助力。
经过广泛走访调研和文献查阅后,笔者发现,近年来,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虽已在全国落地开花,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诸多利好逐渐凸显,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有关发展收益与人民群众的预期存在差距,复制推行“先进模板”的效果也是不尽人意,出现了徒有其“表”却难获其“利”的情况,陷入“画虎类猫”的尴尬境地。针对此类情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层次分析(AHP)、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该类地区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的自身劣势、外部竞争威胁等方面原因展开研究,发现以下几方面共性短板。一是优质劳动力资源匮乏。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等优质人力资源大多不愿再回乡务农,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空心化严重,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减缓,不利于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发展;此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也是影响劳动力资源不可避免的问题。二是高精尖人才流失。由于收入低、公共设施差、工作环境艰苦等因素,刚离开校园的高精尖人才大多选择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深入基层,同时,农村向城市的单向人才流动日益加强,导致乡村振兴的科技人才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创造力和支撑力。三是同质化问题严重。因缺少深度的研究探讨,个别地方在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走上了脱离本地实际,盲目生搬硬套典型成功模式的错误路子,导致自身面临同质化威胁,缺乏品牌竞争力,变成毫无新意的“复制品”。四是融资模式推广难。田园综合体建设涉及运营功能区建设、农村居民安置、农田片区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项目,建设任务艰巨,投资额较大,后续开发建设运营也需要相应资金支持。部分地区通过PPP模式增加相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并制定有关推广策略,但许多规章条例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够广泛应用于现有的PPP模式推广使用。同时,PPP融资方式在我国并未完全落地,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五是农民参与机制缺乏。除政府和开发商外,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主体还有农民这一重要角色。部分地区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缺乏清晰、多元的农民参与路径,缺乏对农民固有意识的引导,导致农民没有乡村多元发展意识,仅希望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补偿金,或从事农业耕种生产中创收,这类情况,直接造成乡村转型升级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短板,笔者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际,结合研究所得和国内外有关先进经验,提出以下改善对策,以进一步提升该类地区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质效。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乡村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供电、通信、道路、网络、绿化、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庄整治长效机制,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净化治安环境,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二是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探索“科技人才+本土人才”双管齐下的新模式,建立起“人才团队-基地平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模式。出台政策文件,提升“下乡人才”的有关待遇和保障,强化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加强与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人才下沉乡村。以组织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人才回引”等计划为契机,鼓励在外人才回家乡发展,充实当地人才队伍。三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立足消费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地域资源和文化为支撑,融合休闲购物、观光娱乐、农耕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打造彰显地方优势特色的产业品牌。多种途径做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将主业由附加值较低的农业转向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高农民群体参与度,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整体建设。四是拓宽融资渠道。乡村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存在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融资难度大于其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撬动、贴息贷款、融资担保、产权入股、PPP等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应用、财政资金、土地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产销对接、风险防控的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统筹整合使用各种结余涉农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有力扶持。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既是农业农村内外部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企业、农民要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找短板,出对策,解难题,合力建设能够展现乡村魅力和吸引力的特色田园综合体,让社会受益,更让农民收益,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张诚. 新田园主义概论与田园综合体实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田园综合体研究[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20.
[3]陈文胜. 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 农村工作通讯,2017.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