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背景下,通过会议明确并细化了对教学的要求,各级教师应当“加强思政教育,在不同科目中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挖掘可用素材、延伸思政课程,对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研究,阐述了其在课程中的必要性,从选材、元素、情感几方面出发,提出了几点教育策略,以来给学生构建更高质量的课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实践策略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思政理论、价值观念、国家政策、理想目标”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当代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声乐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途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演唱元素,能够促使其在演唱中建立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复兴。接下来笔者对声乐教学课程展开详细论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进行有机结合,落实课程目标中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团队合作意识差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发生,证明了社会发展没有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提升自身观念与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在未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1]。
声乐课程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对旋律产生共鸣,通过感性与理性的彭闯,让学生通过歌声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坚定的政治信念,做到以“德”育“唱”、以“唱”传“德”的理念,达成知行合一的效果,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的方法
(一)挖掘音乐背景,融合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符合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方向及教育背景,对学生能力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声乐课程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想要巧妙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创作背景、历史故事展开讲解,利用事件和时代的元素,利用背景强化学生们的意识,在时代感中感受蕴含的红色基因,保证教育质量,落实课程目标中的要求[2]。
以歌曲《浏阳河》为例,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被人传唱。这首音乐不仅蕴含着对家乡、国家浓厚的情感,还包含着我国民间乐器的特点,用曲调和旋律给人们演绎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如歌词中“它染绿过湘江水,映红洞庭坡,它流入湘江奔大海歌声飞遍全中国”“浏阳河浏阳河,你是一支幸福的歌,鼓励我们一起去开拓”等内容,其背后讲述了“湖南土改运动”的事件,通过歌声传递了当时农民热腾腾的生活激情。在讲解这首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历史背景展开讲解,让学生得知“浏阳河”音乐的由来,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农民翻身的喜悦心情。在激发学生情感后,让其将背景故事中的不易与当前幸福生活做对比,突出思政课程的目的,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选择思政元素,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思政课程的魅力,进而建立正确的意识与理念。接下来笔者从思政元素的角度入手,从歌曲、歌剧、热点话题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3]。
1.红色歌曲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歌曲的内容与精神,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底蕴。红色经典歌曲的使用,能够快速激发学生们的演唱兴趣,在慷慨激昂的音乐中,促使学生形成奋进、激动的昂扬斗志,在歌曲中获取精神力量,达成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
红色歌曲包含社会主义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精神等各个时期的作品,给人带来一种昂扬、拼搏、激情的感觉。基于此,在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这类节奏分明、气势澎湃的歌曲,如《松花江上》《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在希望的田野上》《把一些献给党》等内容,让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感受到我国多年发展的不易,利用唱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2.民族歌剧
受历史变革和文化实践的影响,在近代我国掀起了一场自身文化发展的浪潮,歌剧也由此诞生。教师可以将民族歌剧编入到课程中来,合理安排各个角色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欣赏经典歌剧表演,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强化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感受经典作品给人带来的独有门丽,挖掘红色基因,达成思政课程教育目的[4]。
以经典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这是来自我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剧情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不畏艰险在敌人内部进行斗争的故事。在学习本节声乐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角色形象展开讲解,让学生模拟演唱各个角色的对白,在课程中让其感受到我国发展道路的艰辛,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达成思政融合的效果,促使学生精神、意识得到同步的成长。
3.时事热点
在经过经典红歌、民族歌剧的洗礼后,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当前的背景中,利用会议、思想、精神带领学生演唱现代歌曲,利用时事热点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团结,感受我国发展的光辉历程,进一步深化学生们意识及此案发,激发他们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意识[5]。
以音乐《不忘初心》为例,在学习这首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合“建党一百周年”,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的历程,让其建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意识;在音乐《灯火里的中国》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新中国展开讲解,展示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必胜决心。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时事热点与政治理念,达成课程质量、教育目标、学生能力的共同进步。
(三)注重情感调动,增强课程体验
音乐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无限趣味,是因为不同风格的旋律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态度。基于此,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声乐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情感调动,通过咬字、气息等元素,让其将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充分的展示出来。如在《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灯火里的中国》等音乐,整体较为柔和,在演唱的时候应当让学生使用抒情、情感饱满的态度演绎音乐;而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颂》这类音乐中,呈现慷慨激昂的特点,在演唱的时候学生应当具有铿锵有力、吐字清晰的演唱特点,将情感融合到音乐中,感受音乐传递给人的魅力,更好的落实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研究,阐述了其在课程中的必要性,利用音乐背景、红色歌曲、民族歌曲、时事热点、情感调动等元素对课程思政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几点教育策略。声乐课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通过演唱加强学生能力,可以更好地突出课程引导性。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能够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实践专业与思政的有效结合,为伟大复兴、国泰民安的伟大理想作出实际性行动。
参考文献
[1]董力纬. “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2]王明龙. “课程思政”视角下声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今古文创,2020(07):93-94.
[3]孟琳琳. “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北方音乐,2020(23):199-201.
[4]王霞.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90-93.
[5]刘俊纬. “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 戏剧之家,2019(12):179.
吉首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成果,编号:2020KCSZ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