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面对当前不可阻挡的网络热潮,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网络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出发,通过网络与学生成长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益于人类的发展,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网络也不例外。自从有了网络,他们便可尽情地享受着网络这一精彩世界给其成长带来的甘露,与此同时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引发的自闭、自杀、暴力、退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愈演愈烈。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络为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体验他人心理感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网络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
2.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少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不论在网络游戏还是在网络学习探索中,学生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正是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3.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网络可以突破任何组织、民族、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化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这给青少年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
4.有利于宣泄不良的情绪
现代的社会使学生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避免了求助者与心理辅导员面对面产生的焦虑、不安、隐瞒实际情况等消极因素,为个体心理问题的发泄提供了平台,放纵自己的情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削弱了思想道德观念的判断力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任意性,形形色色思潮、观念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有极大诱惑力,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行为,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2.造成社会交流障碍
网络交流是在虚拟情景下进行,并非面对面交往,使他们可以不用透露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地址,任意选择对话的“朋友”,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而且什么话都可以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不必担心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不必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训斥。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
3.造成精神意志错乱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集中,下网则颓废、消沉。
4.造成人格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网络界面中,当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人格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总的说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既有赖于青少年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在此建议建立一个社会、学校、家庭的立体的防护体系。
1.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为了严格管理网络,避免在网络中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立法程序具有滞后性,法律惩处具有局限性,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是网络时代的要求,对于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一方面,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网上无用和有害信息的删减,堵住网上毒流,最大程度上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营造—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为此必须占领文化主阵地,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一些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网站,比如介绍一些名胜古迹、名人史迹、民俗文化、家乡新貌等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与引导工作。
(3)加大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力度
目前,我国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还是网吧,许多网吧为所欲为的环境是吸引学生经常光顾的重要原因。很多网吧只顾经济利益,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学生在上学时间上网,他们不闻不问;学生在网吧过夜,他们置之不理;学生专注色情、暴力内容,他们视而不见。量变的积累促成了质变的发生,一些学生为此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心理偏差,行为失范等。因此,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政府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关闭不良网站,取缔违规网吧,禁止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与传播,严惩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2.学校层面
(1)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谈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2)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主动适应网络法制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3)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鼓励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对于那些想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的学生,要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等,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有意识地将中小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对兴趣面过于狭窄的学生,要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教会其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对于那些在学校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我,沉溺于网络游戏以求心理满足的学生,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既转移了兴趣又满足了心理需求,从而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层面
(1)提高家长的网络素质
家长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力量,必须要了解网络,懂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网络世界,关注学生上网动态,对他们进行网上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纠正。而遗憾的是,由于家长缺乏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的学生上网时不能得到家长的引导,使他们由于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把握不当,甚至受网络中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学业退步。因此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既不要强行阻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因势利导,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
(2)家长应与孩子心灵沟通
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态度等,无一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水平,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更多理解与关怀。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受现实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与学校配合教育
家庭和学校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难。
总之,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我们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消极因素而因噎废食。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规范网络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张强大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尽可能地减少网络的消极影响,做到扬长避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7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6年1月17日。
【2】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4】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5】左明章等·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6】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3(1)。
【7】刘志华·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