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兰碧瀛,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平抑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及调整工商业。通过这些实践探索我们党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及把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新经济秩序的确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新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落后、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实践探索
我们党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主要采取了平抑物价、统一全国财经以及调整工商业等措施,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平抑物价
1949年10月中旬,第三次物价上涨骤起,中央财经委员会敏锐地预测到,上海投机资本会加紧囤积纱布,京津投机资本会趁机冲击粮食,决定每天从东北调往华北一列火车的粮食,同时决定由各大城市国营企业统一行动,一齐抛售物资控制上海物价上涨。 “米棉之战”取得胜利,为推动新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创造了条件。1950年2月,第四次物价涨风来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作出恢复生产,增加供给的指示,一方面采取压缩需求的举措,同时采取粮食调运措施,物价逐渐下降,市场趋于平稳。
(二)统一全国财经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在《决定》中提出:第一,把全国的财政收入统一起来上交至中央。第二,统一国家的物资调度。第三,统一全国的现金管理。有效缓解了通货过多现象,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223、229——232.]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统一全国财经的目标。
(三)调整工商业
如何解决私营工商业带来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问题我们党面临的第三个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公私关系。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统筹兼顾各种经济成分,国家通过购买农副产品调整负担。二是调整劳资关系。采用协商办法,确立既能保证工人合法权益、又有利于工商业生产的劳资关系。第三,调整产销关系。要求私营工商业“以销定产”,同时在流通领域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经济秩序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启示,为以后的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二是必须确立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三是必须掌握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律。
(二)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在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中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75.]毛泽东强调不要树立太多的敌人,团结可能的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否则无法形成统一的合力,不利于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的过“左”思想,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为新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习近平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民生问题关系民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我们党在建立新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采取调运物资、抛售物资等措施保障居民的生活供给,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此外,采取了统一财经的举措,从根本上遏制了通货膨胀现象,使中国共产党迅速赢得了民心。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经济秩序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经济秩序的实践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推动过渡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对我国采取敌视政策。国内存在着反革命力量残余,投机分子掀起投机生意的狂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决定把争取国家经济状况向好发展作为工作重心,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了土地改革,打击取缔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军事斗争,对于城市的经济工作了解不多。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开展经济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必须边实践边总结。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果断采取措施,及时遏制了经济的恶性发展。这一巨大胜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具备高超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而且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经济工作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成功完成稳定社会的任务,而且能够担负起管理经济的责任。
(三)促进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
为了抑制物价涨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响了“米棉之战”,结束了长期以来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的局面。为了彻底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统一财经的举措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果。为了解决公私工商业的问题,我们党实行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缓和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营工商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实现产销平衡。中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经济建设促进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