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郭华 杨欣峰 舒敏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4期
1.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00 2.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如何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与挑战,改变传统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行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以及产业结构的智能化升级换代不断加速,为了应对这种变革与挑战,国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重要的工科专业之一,也需要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构建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与要求[1]。

一、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专业建设及培养目标现状

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专业,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的要求都有很多共同点也各有自己的专业性特点[2]。总体来说现在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对计算机人才的基本需求。但是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以及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产业智能化的不断升级,新工科背景下各专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互通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计算机类专业的优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性定位是一个难点。

(2)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类中的每一个专业它们对应的的工作岗位不同,从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来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随着产业智能化的快速升级,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专业技能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如何应对这种新挑战,在新工科背景下改变传统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强计算机类各专业课程的体系的互通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难点。

(3)教师队伍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发展需要的是新型的综合性专业教师人才,教师从专业视角到理论水平再到实践能力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总体素质要求很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型专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综合性教学能力,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一个难点。

(4)校企合作的定位

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校企合作往往不够深入,学校按照自己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推向社会,这往往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与社会的需求出现脱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如何实现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从本质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一个难点。

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

(1)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背景下,传统的计算机类的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要从专业自身出发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技术产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内涵、培养目标等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调整。每个学校应从各专业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努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手段,保证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在新形式下的专业人才岗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与总结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提高人才复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德技并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相一致,坚持“理论与实践互融”的教学方式,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标准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的优化

新工科背景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和重构,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应该改变原有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路,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增强变通性和贯通性、紧跟时代性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一个高校的所有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专业之间的知识技能交叉融合。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通过实际的专业调研与企业的岗位能力分析与相关企业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构建一个“整体平台+专业模块”的综合课程体系。整体平台课程的制定突出专业之间知识的交叉性,专业模块课程的制定以每个专业自身为出发点。

在新工科背景下,这种“整体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发展核心”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多元化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每个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本校的一个优势专业作为基础进行构建。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确定目标能力、知识需求,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凝练出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分析方法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确定主要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之间优势互补的原则,分解与重构原有各个专业课程体系,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构建课程体系。

例如某高校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核心专业与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组成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例如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C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导论》、《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核心与优势课程作为专业共享主要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满足产业智能化升级后的人才知识需求,根据自身实际也可以把《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等课程加入专业共享课程,再加上《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等公共基础课构成整体平台课程模块。在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建设中,每个专业要从自身实际特点出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结合岗位实际需求,构建出本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

在整个平台的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利用现在信息时代的先进教学手段。尤其是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更要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电子教案库、试题库,利用“互联网+”大量开发网上教学资源。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内容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知识要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改变原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以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引进的相关专业博士生与硕士生。这类人才普遍的特点就是科研能力很强、理论能力十分的强,但是实践能力与岗位结合能力比较欠缺[1]。在新工科背景下,当专业教师只会理论讲授而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时往往就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首先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引进思路,不仅仅从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教师,也可以从行业企业当中引进一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充实进教师队伍或者作为兼职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其次学校可以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参加相关师资培训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进入一线公司企业进行定岗挂职锻炼,确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5)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重要阶段,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达到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目的。首先要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企业中引进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公司企业一线开设企业课堂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为在新工科背景下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三、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改变传统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关系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以及产业结构的智能化升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舒敏,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的探索,[J].大科技,2020(354).

[2] 任斌,浅谈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2021(41).

[3] 刘红敏,杨许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学科探索,202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