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及方法

覃家俊 农珊珊 邓富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4期
南宁师范大学53002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法典,覆盖我国公民生活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生活也息息相关。本文从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意义出发,剖析民法典教育的目的,进而将其重要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探讨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法典教育,为培育新时代的“四有”公民贡献力量。

【关键词】 大学生;民法典;意义;目的;内容;方法

一、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民法典学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强调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教育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1]。

(二)加强大学生民法典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新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教育体系,民法典在颁布之后也走进了大学课堂。大学新版“思修”教材发布,教材名字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更是详细介绍了民法典的法律条文,以此教育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三)加强大学生民法典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健全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

2021年11月17日,《法治日报》发文《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规范化》。其中提到:教育部制定发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纳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场所范围等[2]。

二、找准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当代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大学生应该在人生的起跑阶段就树立起法治意识。

(一)树立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民法典教育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其明确自己的民事权利,当权利受到侵犯的时从民法典中获取帮助,从法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真正地当好“法律的主人”。

(二)树立起大学生的守法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究其根源,除了家长、学校监管缺失之外,就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缺乏。法律的生命力在应该在实践中体现,全民守法是我国法律得以实施的基本途径。大学生不光是权利行使的主体,更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要让大学生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当中树立起守法意识,做到法律禁止不敢为,不想为。

(三)树立起大学生的守约意识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目前国家正在健全征信体系,对每个公民的征信进行严密的评估,如果在大学生时期没有树立起契约意识,违反“社会契约”,则会留下征信污点。开展民法典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一诺千金”的价值观,正确履行约定,让契约精神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中。

三、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是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集中体现,讲清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有助其理解民法典原则的法治文明价值和精神实质[3]。

民法典一是规定了民事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体现了民法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民事行为人主体的民事权利。二是继续规定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3]。三是新增发展了“环保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的民事活动要符合当今“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

(二)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编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典中,总编提出要保障民事行为人的主体地位平等,保障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地位;在物权编之中,其要求保护民事行为人的财产权平等、物权平等;在合同编之中,其要求保护正常的交易关系,并在法律范围内促进交易进行的便利;其中的人格权编作为新增加的条文要求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有力保障了公民的主体性地位;婚姻家庭编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婚姻家庭的正确价值导向;继承编要求保障民事行为人的合法继承权,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在侵权责任编中,其要求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追究侵权责任,充分保障民事行为人的民事权利。

(三)通过民法典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梳理起正确的行为导向

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优良家风”法律条文的教育,有利于其成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践行者、先行者、守卫者[4]。

2.为见义勇为提供法律保障

见义勇为本来应该是行为人自觉自愿做出且值得整个社会予以提倡的高尚行为,却因为现实存在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得不到全面地发扬。见义勇为的民事救济制度不完善,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有关“见义勇为行为免责”的规定,为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难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3.警示大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

高空抛物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又因为其难以追查责任人多次悬而未决。此次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了高空抛物的责任划定,如果没有找到责任人,则由整栋楼的业主集体负责。由此给大学生树立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识,警示其不要因为做的事难以追查就触碰法律的红线。

4.告诫大学生要遵守社会公约

近些年来,高铁占座行为多次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但占座人往往只是被处以口头教育,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民法典明确出台了规定,第八百一十五条规定了在高铁上占座是一种违法行为。通过此项立法,我们可以告诫大学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很可能会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买单”,受到法律的制裁。

5.严打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于各国教育中的一个难题。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以来更是把该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民法典的出台完善了对校园欺凌的有关规定,在人格权编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校园欺凌实质上是一种侵犯大学生人格权的行为,被侵犯人有权依法起诉侵权人进行民事赔偿和公开道歉、消除侵权影响。通过此项立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大学生能够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警示大学生凡是出手必受制裁,不要做校园欺凌的参与人、施暴者!

四、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方法

(一)精选内容

大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具有特殊性,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开展民法典教育时,应该结合其学习接受能力、认知情况、面临的现实问题来设计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二)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落实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为民法典教育做支撑。如果能够给予民法典积极宣传单位或个人一定的奖励,一定能激发出校园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对于宣传普及民法典的活力,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学法氛围,以此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立法保障

民法典保障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不受侵犯,那么换位思考,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立法的途径来普及民法典的学习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定期组织民法典的教育学习活动,把民法典知识按照适当的比例编入大学学生的考试或考核当中,以此校验大学生民法典学习的成效。

(四)创新形式

1. 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用说服与情感教育相统一的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在一些重大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之上,不仅要使用说服性的教育方法讲解民法典中的法律意义、基本逻辑关系、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的输入,把主旋律的声音传入大学生的思想当中,更要使用渗透教育法,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或是生活经历融入教学。

2.根据大学生的思维规律,利用生动鲜明的案例讲解民法典原理,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讲解民法典必然离不开案例,如果能够利用好生活中的案例,就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一是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要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二是要注意“时效性”,选取近期或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案例,有助于大学生把握住事件背景,理解案情,体会其中的法治精神;三是要把握好“生动性”,尽量使用生动、形式活泼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案情,在确保严谨的前提下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新时代大学生民法典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底数”。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民法典的特点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学生,真正让民法典教育走入大学生之中,为全面依法治国,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J].中国人大,2020(12):6-9.

[2]买圆圆.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规范化[N]. 法治日报,2021-11-17(001).

[3]龚勋.大学生民法典教育内容的思考[J].法制博览,2021(11):40-41..

[4]许瀛彪.大学生民法典教育的理性价值及实现路径[J].预防大学生犯罪研究,2020(06):12-18.

[5]蒲朝琦. 见义勇为的民事救济探析[D].广西大学,2013.

作者简介:覃家俊(1998-),男,壮族,籍贯:广西南宁,本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